为什么说80年代的日本摩托,造的根本不是技术,而是玄学?

上世纪80年代的日本摩托车圈,讲真,就是一场大型的发疯现场。所有厂家都不务正业,不琢磨怎么好好造个买菜车,而是集体研究怎么用两个轮子把年轻人直接送走,突出一个“要么成仙,要么成盒”。

这事儿的起因就很有意思。本来呢,二冲程发动机因为结构简单暴力,是小排量车的心头好,但无奈它烧机油冒白烟,突出一个污染环境,在北美市场被环保法规锤得生活不能自理,眼看就要被时代淘汰了。所有人都觉得,这玩意儿该进历史博物馆了。但在日本本土,这帮工程师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突然就开窍了,悟了,觉得我们不能就这么算了。

就在所有人都以为二冲-程这玩意儿要完犊子的时候,雅马哈直接把餐厅给爆了。

1980年,他们扔出来一个叫RZ250的活火山。这玩意儿讲道理吗?它不讲。直接把自家纯种赛车TZ250的心脏掏出来,稍微改了改就塞了进去,水冷,35匹马力。什么概念?就是6000转之前你觉得你在骑一辆除了帅之外一无是处的共享单车,6000转之后,你感觉你被雷电法王杨永信拿电极给怼了后腰,整个人嗖一下就出去了,灵魂还在原地懵逼,肉体已经飞到了下一个路口。非常赛博,非常朋克,三体人看了都得连夜修改物理定律。

这种车,它卖点根本不是什么技术参数,而是一种“不确定性”。你永远不知道那个动力爆发点什么时候来,也不知道来了之后你人会去哪儿。这哪是骑车,这简直就是在跟死神玩轮盘赌。

然后市场就疯了。排队两三个月才能提车,放现在就是典中典的饥饿营销,雷军老师看了都得过来递根华子,喊声祖师爷。这帮买车的年轻人,他们图啥?图安全?图省油?别闹了。他们是在用生命践行一种信仰。我作为一个中年人,现在是真看不懂了。我现在开车,图的是舒服,是安全,是后排能安稳地放个儿童座椅。但那时候的信仰是,我可以死,但我不能不快,不能不帅。说白了,就是一群精力过剩的年轻人,需要一个合法渠道来发泄自己,顺便在姑娘面前耍个帅。这种爱真的很特别,你爱过一个品牌的时候,你就懂了。

雅马哈这一手,直接把本田、铃木、川崎的脸都打肿了。同行看了也得傻。估计他们本来还在琢磨怎么把车造得更省油,更耐用,结果雅马哈直接掀桌子,说老子不过了,你们也别想活。

为什么说80年代的日本摩托,造的根本不是技术,而是玄学?-有驾

这下好了,所有人都被逼上梁山,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修仙内卷。我靠,这简直太疯狂了!

本田祭出了NSR250R,铃木掏出了RGV250Γ,川崎也搞了个KR-1。大家都不装了,摊牌了,就是要造最快、最轻、最不讲道理的合法杀器。马力,加大加大再加大。配置,拉满拉满必须拉满。车架,必须是赛道同款铝合金,恨不得用牙膏皮给你糊一个出来,就为了减重几克。整个市场瞬间从良性竞争,变成了黑暗森林。你今天出个40匹,我明天就必须搞个45匹,不然出门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写到这我突然想起来,我初中同桌就天天在草稿纸上画这些车,画得还挺像那么回事儿,也不知道他现在干嘛呢。)

写到这里我突然觉得,我这个比喻可能有点蠢,把摩托车比作杨永信,但你仔细想想,那种突然的、不讲道理的刺激,是不是有内味儿了?这帮厂家,就是要把这种刺激感做到极致。

为什么说80年代的日本摩托,造的根本不是技术,而是玄学?-有驾

现在回头看那个年代,你会觉得非常魔幻。那是一场关于马力、白烟和青春荷尔蒙的集体狂欢。这些车,这些技术,听起来高大上,什么赛道下放,什么动力曲线,什么单摇臂悬挂。但讲真,这些技术的终极考验,从来不是在赛道上,而是在最混乱的现实里。

就像今天我们聊自动驾驶,你以为关键在特斯拉的算法?错了,关键在于它能不能躲开一个从小区里鬼探头窜出来的老头乐。自动驾驶的未来,不在硅谷,而在中国的城乡结合部。只要大爷躺得快,责任直接就定给对方了,FSD来了都没用。

一个道理。那个疯狂的二冲程时代,就是一场盛大的、不计后果的行为艺术,太阳看了都要一个趔趄。所以你明白了么?造车这事儿,到最后比的根本不是技术,而是谁更懂玄学,谁更会耍流氓。技术是死的,但大爷是活的。

为什么说80年代的日本摩托,造的根本不是技术,而是玄学?-有驾

本文内容旨在弘扬真善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如涉及版权或其他问题,请通过正规途径联系我们。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