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车遇置换补贴难题,销售承诺出错,4S店服务跟不上

有时候咱们买个车,还没开出4S店门口,麻烦事儿就一箩筐地扑过来。王女士这回的遭遇,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汽车置换补贴悬疑片”。咱们说买东西,尤其是买这么贵的东西,怎么就能整出一堆绕口令似的政策、一个个跨省的发票和一脸茫然的销售人员呢?这不禁让我想问一句:买车这事儿,咋整就这么复杂?

故事开头其实挺接地气。王女士因为出差,顺便坐了回朋友的奇瑞瑞虎,座椅一靠、油门一踩,心里就种下了草。她原本老老实实想在杭州买车,车牌、用车、上保险,都是为日后着想。可一问4S店,销售给她支了一招:“从上海经销商开发票,享受1万多的汽车置换补贴!”这招听着特有诱惑力,王女士心动了,事儿也就一步步往“背后剧本”里滑。

让人一惊的是,王女士拿着旧车想去申请补贴时,才发现自己压根不符合上海的政策。明明销售拍着胸脯承诺“百分之九十九能拿”,结果碰一鼻子灰。政策写得清清楚楚——上海市限定2019年6月30日之前上牌的旧车才享受新车补贴。王女士那辆凌渡,2021年才上牌,愣是一点资格都没有。

这事儿搁谁身上,心里的那个火苗都得“噌”地一下升腾。谁都不愿自己花的钱打了水漂,还白白听了一番忽悠。关键是,这补贴政策公开透明,随便一查都能看到。销售作为一线的“专业人士”,连这点都搞错,是不是太敷衍了点?要我说,这种不精通业务的销售,到底是他个人的原因,还是整个行业就这么乱?

其实仔细回忆,谁没遇到过类似的“内行障眼法”?你就记住了哪个选项,最后发现明明白白的规则你都没能对照核实;你听信了推销员的满嘴保证,转头人家拍拍屁股走人。尤其是如今车市卷得这么厉害,各地补贴政策千差万别,各种细则每条都能劝退一批小白。有人说买车要“货比三家、查政策,宁可慢一步,别吃亏”。可问题是大部分人,每天上班带娃,哪有心情一本一本啃补贴条文?这不就是靠销售专业吗?

结果关键环节掉链子——王女士出差在外,让助理去帮忙提车、交定金,省了事,也埋下隐患。可话说回来,谁规定买个车,非要本人把每个环节盯死?助理不是代表客户行使权利义务吗?销售呢,拿的是哪家门店的工资,不就是该对客户负责吗?

其实,王女士被“忽悠”是表象,背后折射的,就是当前汽车销售体系中的几处难题:

第一,汽车销售的专业性严重不足。你说是实习生也好,毕业生也罢,该负责的责任不能推。政策天天在变动,厂家、经销商、政府、省市区三级五花八门,各种联合操作、开票开到别的省,咱们消费者懒得看细则,4S店里的人就能偷得一时懒?要真是挺大个门店只让实习生当枪使,毫无业务能力就让其对接客户,这家店是又缺人又敷衍,还是压根没想过客户体验?

第二,补贴政策本身过于复杂混乱。不同城市补贴标准、申领细则都不一样,有的要上牌时间,有的要车况,有的市一级补一点,区一级再补一点,加上厂家金融贴息、各种账目更是绕晕老百姓。甚至连买车合同和发票,到最后都不在同一家店开出来。你说这到底是在钻政策空子,还是本能的业务手段?换句话讲,这些“合理合法”的流转、市补区补,到底给了谁红利?本来应该一目了然、标准一致的权益,却像地下钱庄似的,各个环节卡你一刀。

第三,售后服务承诺“拉胯”到家。事出之后,销售直接跑路,还直接把王女士所有联系方式拉黑,这操作简直让人瞠目结舌。上门找门店,人家一开始说“实习生嘛,不懂业务”,这话在顾客眼里简直是笑话。顾客关心的是结果,本地店铺卖的车、纵然你上海开发票,你就必须给我负责到底。你推到辞职销售身上,那顾客是不是还能找到谁?

当然,从4S店管理者的角度来说,这件事确实要全链路反省。负责人最后把话挑明——发现销售是已知道客户旧车情况,却还推荐了不适用的补贴渠道;还承认,这应该归属于门店的错误职务行为。很明显,这口锅要店里自己背。

可你再往深了想想,就算事情最后王女士拿回了钱、补了损失,可类似问题能保证不再发生?或者说,有多少没王女士这么较真的,早就钱打水漂了也没回头?

买车遇置换补贴难题,销售承诺出错,4S店服务跟不上-有驾
买车遇置换补贴难题,销售承诺出错,4S店服务跟不上-有驾
买车遇置换补贴难题,销售承诺出错,4S店服务跟不上-有驾

这里面最大的“坑”,无非就是不断变化的补贴政策和“信息差”。4S店一味追业绩,实习生顶岗就能忽悠客户走流程,责任全甩手就算了;管理层出了事才来补锅,平时根本不培训业务更不自查自纠;而政策设计者天天变换花样,却没有统一权威的告知、比对方式。普通人买个车,仿佛要考半个政策专家,一不留神就掉沟里。这年头,是消费者太好骗,还是体制让人防不胜防?

有人觉得王女士也许是倒霉,也有人说就该自己早查政策。“谁买十几万的东西还能靠全听销售?”可问题是,这正是汽车消费的无奈现状——专业、信任、规则缺一不可;而一旦缺失,坑就出来了。

买车遇置换补贴难题,销售承诺出错,4S店服务跟不上-有驾
买车遇置换补贴难题,销售承诺出错,4S店服务跟不上-有驾
买车遇置换补贴难题,销售承诺出错,4S店服务跟不上-有驾

而且别忘了,连发票、补贴都是可以被“操作”来适配的,这种行为在法律边缘游走,更为整体公平性埋下隐患。政策补贴,本来是引导新车消费、刺激经济,结果在执行层面成了“买车的陷阱”,真够讽刺的。

事后来看,王女士愿意折中,主动表示一部分责任自己也担,说明她认了倒霉,也理解实际操作的复杂。但这种善意和妥协,本不该成为制度混乱和业务失误的遮羞布。如果没有一个把控底线的行业标准,没有一套专业审核的客户服务,没有对消费者权益的基本尊重,这样的事儿以后还会一个接一个。

买车遇置换补贴难题,销售承诺出错,4S店服务跟不上-有驾
买车遇置换补贴难题,销售承诺出错,4S店服务跟不上-有驾

所以,最后我想问大家一句:你买车的时候,信的是规章制度,还是销售的一张嘴?碰到不靠谱的4S店,咱们到底还要吃多少这样的哑巴亏?

从王女士的经历来看,其实所有人都在无形之中被“信息差”和“业务差”牵着鼻子走。买个车这么烦琐,难怪很多人最后宁愿多花点钱图个省心。只是,这个社会不该把“甄别和维权”的责任全部推给普通消费者。制度不完善、管理缺位,才是问题频出的源头。等有一天,我们买辆车不用七拐八弯地填表走人,补贴规则公示一清二楚,用户啥都看明白——那才算是行业真正进步的一步。否则一个“实习生不懂业务”就能推卸一切责任,说到底,还是谁都没把消费者当回事儿。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