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通用深陷电动化困局:巨额投入难换销量,频繁裁员高管套现

百年通用电动化遇坎:高端车卖不动还频繁裁员,中国市场成"意外亮点"?

朋友们,提到美系燃油车巨头,通用汽车绝对是绕不开的名字。 可谁能想到,这个有着117年历史的汽车“老大哥”,在电动化转型的路上却走得磕磕绊绊——一边是高端电动车销量不及预期,一边是工厂频繁裁员,连CEO都在减持股票套现,这样的处境实在让人唏嘘。

百年通用深陷电动化困局:巨额投入难换销量,频繁裁员高管套现-有驾

前段时间,通用刚宣布对美国底特律一座电动化工厂启动临时裁员计划,360名员工暂时面临岗位调整。 究其原因,直接指向GMC Hummer EV和凯迪拉克Escalade IQ两款高端电动车型的市场表现。 笔者曾实地体验过GMC Hummer EV,这台“电动巨兽”在路面行驶时,1000匹马力带来的瞬间推背感确实足够震撼,即便体型庞大,自适应空气悬挂过滤减速带颠簸的能力也很出色,还有能斜向行驶的CrabWalk四轮转向技术,科技感拉满。

可亮眼的性能背后,是让人却步的价格——GMC Hummer EV起售价8.9万美元,凯迪拉克Escalade IQ更是高达13万美元,反观特斯拉Model Y,补贴后才3.9万美元,差距一目了然。 再加上美国充电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电动车日常使用成本(电费)也不算低,这样缺乏性价比的产品,很难让普通消费者买单。

而且这不是通用第一次裁员了。 翻看记录,2024年8月它裁了软件部门1000人,9月堪萨斯工厂又裁了1700人;到了12月,直接停掉了亏损超百亿美元的Cruise自动驾驶项目,2300名员工要么被遣散,要么被迫转岗;2025年5月,道朗格进口车平台再裁上百人。 裁员潮一波接一波,难免让人担忧它的电动化进展。

更让外界关注的是,通用CEO玛丽·博拉在8月底减持了自己手中40%的公司股票,套现金额约2167万美元。 过去半年里,通用内部人士公开出售股票的动作已经有十次。 高管们频频“离场”,难道是对公司未来没信心了?

不过令人意外的是,通用在国内市场却展现出不同态势——2025年第二季度,其在华销量同比提升20%,新能源车型的增速更直接冲到了50%。 这背后,性价比车型的发力功不可没。 像别克E5这款基于奥特能纯电平台打造的SUV,如今终端价格已下探到17万以内,轴距超过2米9,空间表现完全能满足家庭需求。 有车主跟笔者分享,日常市区通勤的话,一周充一次电就够了,实际开下来,表显续航462公里后还剩48公里,达成率很实在;车内30英寸曲面屏加上Super Cruise超级驾驶辅助系统,用着也够顺手。

其实回望通用的历史,它也曾是“行业标杆”。 早在1903年,别克汽车公司成立,这就是通用的前身;1908年,原本做马车生意的威廉·杜兰特整合了别克与奥兹汽车两大品牌,通用汽车才正式宣告成立。 后来凯迪拉克、雪佛兰等品牌陆续加入,通用的版图不断扩大——1912年凯迪拉克率先用电子启动器,彻底改变了汽车使用体验;1919年推出分期付款政策,直接带火了汽车销量,还超过福特成了美国最大车企。

进入中国市场后,通用更是迎来高光时刻。 上世纪90年代,上汽通用合作推出的别克新世纪一炮而红,之后靠着雪佛兰、别克、凯迪拉克覆盖低中高端市场,2017年在华销量突破400万辆,坐上合资车企销量榜首,当年上汽通用单家就卖了200万辆,创下行业纪录。

可时代变得太快,2017年或许是传统燃油车企最后的“黄金年”。 那一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才77.7万辆,到2024年就飙升到1286.6万辆,连续十年全球第一;2025年1-8月,全国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量更是达到893万辆,同比增长34%,比亚迪单月卖37.36万辆,长安、奇瑞等自主品牌也纷纷发力。 中国新能源车的崛起,不仅改写了市场格局,更让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从“动力空间”转向“智能节能”。

过去美系车靠强劲动力、宽敞空间圈粉无数,可这些曾经的优势,在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节能性和经济性面前,一下子就没了竞争力。 通用早年还因强推三缸机引发争议,英朗等车型换三缸后销量暴跌近四成,直到换回四缸机才缓过来;如今电动化转型又慢了半拍,高端车定价脱离市场,只能靠降价维持销量,这才陷入困局。

其实通用不是没有技术,Ultium电池平台、Super Cruise驾驶辅助、Hummer EV的800伏快充,这些都是实打实的硬实力。 只是它需要放下“百年巨头”的身段,真正听懂消费者的需求——毕竟现在大家买电动车,更看重续航靠谱、价格合理、智能好用,而不是单纯的“高端噱头”。 裁员或许能暂时缓解财务压力,但只有做出让人心动的产品,才能真正站稳脚跟。

朋友们,汽车行业的电动化浪潮不会停,每个品牌都在寻找自己的出路。 通用在中国市场的回暖,已经证明它不是没能力做好新能源车。 要是你现在有30万左右的购车预算,会不会给这个正在电动化浪潮里艰难调整的百年汽车品牌一个尝试的机会呢?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