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
承诺的重量 从问界M7交付看企业诚信底色
那纸交付协议签下的不仅是购车合同——更是企业对用户的郑重承诺。当问界M7以4-6周提车作为卖点,这个时间节点就成为了契约的核心条款。可现实往往比理想骨感。产能波动、供应链紧张,都可能让承诺变得沉重。
超期补偿从第十周才开始?这值得商榷。
若将心比心。你预定一场旅行。酒店单方面推迟入住。却告诉你前三天不补偿。这合理吗?消费者规划了旧车处置。安排了出行节奏。这些隐形成本。谁来承担?
诚信是企业立身之本。它不应停留在营销话术里。而要体现在每个细节中。补救措施于法有据只是底线。让用户感受到尊重才是关键。
看看其他行业。航班延误有明确补偿标准。网购延迟发货平台自动赔付。这些成熟方案都在告诉我们:把违约成本前置。反而能赢得更多信任。
汽车行业不同寻常。它单价高。使用周期长。更考验企业的长期信誉。当交付延迟不可避免时——为什么不从超期第一天就开始补偿?这不是成本。而是投资。投资于用户关系。投资于品牌形象。
法律的刚性约束与情感的柔性共鸣。需要平衡。于法有据是基础。于情可通是境界。若补救政策引发广泛质疑。企业就该反思:我们真的站在用户角度思考了吗?
那些在危机中反而赢得尊重的企业。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愿意承担超出法律要求的责任。这种担当。用户看得见。
问界M7的交付问题只是缩影。它折射出整个行业面临的考验:当承诺与现实冲突时。你选择守护什么?是短期的财务报表。还是长期的用户信任?
答案。其实就在每个消费者的心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