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价格战下中国汽车圈:那些没说清的里子与外沿
凌晨四点,东湖边的汽修铺还亮着灯。王师傅满嘴咋咋呼呼:“咱这买卖,这两年哪还有钱赚?零件价天天倒挂,车才便宜得快卖成白菜了。”旁边老韩一边煮着功夫茶,默默翻着维修单。一堆破旧配件堆在门口,好些还是去年降价潮时的库存——“库存涨到头顶,厂家都不管了。”
要说这场轰轰烈烈的价格战,去年武汉的神龙汽车带头砍价,街头巷尾司机都在谈“神龙一下把全国刺痛”。能便宜点买车当然好,可其实便宜背后的故事比发一张购车发票复杂得多。王师傅说:“去年修那批新车,发动机线束跟老货不一样,料子薄了,原装配得还是快,可后头毛病多。你说他能咋办?厂家没利润,都得缩。”
车友群里也闹过好几回。去年五一,群里有个小李吐槽,说刚买了辆降价的新能源,结果这家售后排队都得等半个月。“便宜是便宜,真出了事售后要我加钱,配件一缺就推三阻四。”群主摇着手机直喊:“你们这些人,净想着便宜,车厂没钱服务还能全吗?裤腰带勒得这么紧,啥品质都保不过来。”想起今年四月行情,群里有哥们自测,说平均折扣差不多翻了一大番,16%左右吧——其实比师傅店里维修的车价跌得还狠。库存吃紧、售后难顶,后头坑还多。
神龙赶头阵后,别的厂家不服气,个个跟着杀价。四月那阵,官方产能说是掉到七成都不到——比去年尾又跌了毛一截。销量其实看着风光,一算利润,全行业今年一期只剩下不到4%。“赢了销量,赔成血本。”王师傅一边开着废旧电板一边咧嘴:“日产修得快,钱少事多,可新电动那货更难整,早晚得回归质量。”
不过,武汉不是“外头世界”。法兰克福那边德国货往年也降,才划下5%的价。美国还往上涨。欧洲市场比国内稳。群里夜里聊车,有人提特斯拉,谁都知那降价不是靠硬拼,是技术牛,招子新。搞新电机、电池、逢人便放专利,说是牛逼不是乱说。听说上海工厂那阵,经销商和国内大厂一把手都去捧场,可新招跟不住没法学全套,光有模仿还不行。特斯拉自动驾驶能交车跑全程,国内草草一搞,售后脱节,队伍又垮,就乱套。
再看国内乱战,咱们老百姓能省一两万买车,却不知售后缩水,零部件厂都快撑不住了。东风那边的师傅跟我说,钢材拉价倒挂,供货难,主机厂还老催降本,供应商干着急,没处碰头商量。朋友圈曾传,一些供应厂为了赶价,最后只能用便宜材料,“买顶配给你装标配,厂家还得说买贵了”。还有谁提,去年听厂家说要造新车,研发费花了几十亿,其实大部分新东西未见落地,四不像也不少。
价格战,卷到最后成了无底洞。有厂商为了拼低价,研发压周期,赶新车上架,没测够高寒高温就敢卖——东北那片冻裂的高压线群里都发了两回,这真没几家敢承认。销售那边也有笑话:“咱那新上市的智能SUV,广告拍得花花绿绿,实际里头就一个自动空调,APP连不上,数字化要啥没啥。”
对比前些年国际大牌,奔驰沃尔沃宝马都慢慢来,不往死里拼价。沃尔沃说宁愿延长燃油车卖期,宝马改增程蓝图,雷克萨斯北美省油混动那一套,销量稳。国内有小米玩澎湃OS,连比亚迪也联手广丰蹭合作——智能生态这一套,听说能让体验闭环,可大家说起售后还是糊涂,智能车出了险碰撞识别不灵,维修师傅只会上万能表,连数字通道查不到。
买车容易,卖车简直咬牙,养车更痛苦。有朋友今年刚入手两台降价电动,结果出保后,后悬挂异响推三推四没人修,保险也说得改价体系,连路边二手车商都在群里发微信:“今年车能压价,明天配件涨回去你们哭都来不及!”去年车市炒培训,说能做智能化营销,结果流量费和返利返到最后土豆剥皮,啥都白搭。
王师傅有句口头禅:“便宜没好货,大牌压不死,小厂死得快。”他捻着手里的扳手,讲一晚上跟新车打交道的烦心事,说今年客户多问油耗,少关注安全,有人指望车企为“最低价”卖命,可最后维修内情烂账一堆。去年他见过一台新电动车侧碰气囊不弹,厂家说“属于外力故障,售后不包”。听着窝火,用户一肚子气。
东湖附近,夜里偶尔有人开着新车试坡。有人羡慕邻居去年年底刚买的某品牌降价优选型,后来发现没导航,电子手刹档位偶尔卡死,师傅说是成本压出来的“小问题”。这车二手卖不了好价,新车主满肚子苦水,和群友开玩笑:“以后抢便宜,还是得多问问维修师傅。”
这年头,价格战一地鸡毛,技术没补上,售后变瞎,供应链谁都在高喊“协同创新”,但真正说得明白的没几家。就像街头师傅说的:“你问我价格战有啥用?最后拼的不是谁便宜,是谁还能把车修明白,把人服务到家。”朋友圈里又有人发信息,有车厂今儿停产,说等下季度账结不出来就不做了,三年后还剩谁?师傅哈哈一笑:“八卦只能听听,明年会咋样大家都不清楚。”
现在,只剩下维修铺子和二手车贩子在夜里喝着茶,慢慢聊着价格战和那堆停不下来的烂账。都猜,下一台降价车会不会多送一个轮胎,或者配上个真皮座椅。小区邻居踱步路边,随口一声“便宜不等于省心”,算是给这场看不懂的汽车乱局,加了个尾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