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一则消息炸开了锅:日产汽车宣布裁撤日本本土17家工厂中的1家——追浜工厂。这可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全球汽车产业大洗牌的缩影。5600名工人将失业,一座运转了62年的汽车王国将黯然落幕。更劲爆的是,这家工厂曾是日本汽车工业的骄傲,如今却沦为“包袱”。为什么?电动车没跟上?市场不认账?故事背后,藏着汽车行业的血泪史。
有人说关厂是明智之举,有人骂这是“过河拆桥”。一边是日产的瘦身求生,一边是工人的生计危机。工厂停摆的瞬间,就像给日本汽车工业打了一针清醒剂:转型慢了,就得付出代价。但日产真的没尽力吗?2010年,追浜工厂就率先生产了全球首款量产电动车Leaf,后来又推出Sylphy、Note e-power等新能源车型。可市场呢?美国市场跌了,中国市场份额被比亚迪抢走,销量断崖式下跌。财报显示,2024财年日产亏了6709亿日元,比前一年还惨。新任CEO伊万·埃斯皮诺萨拍板:砍工厂、裁人、聚焦电动车。可问题是,日本本土的电动车市场太小了,日产的Leaf卖得远不如特斯拉Model 3。
工厂关停的消息一出,日本媒体吵翻了天。有分析师说:“日产该早点甩掉老旧生产线,现在裁人太迟了。”也有工人怒吼:“我们拼命加班,公司却把工厂拱手让人!”一位在追浜工厂工作了30年的老技师透露,工厂早就人手过剩,很多设备闲置得发霉。2018年后,工厂只产Note和Note Aura,连SUV都外包了。中国网友则乐见其成:“日产在中国卖车靠合资,现在日本本土要完蛋了!”确实,2023年日产在中国纯电动车销量只占市场份额的1.4%,而比亚迪狂揽17.4%。这场危机,日产的决策层显然早有预感。
表面关厂是日产的主动选择,可内里全是无奈。日本汽车工业协会说:“政府不该只靠车企生存,得搞点新产业。”工会的声音更尖锐:“公司把工厂当甩手掌柜,工人成了替罪羊。”一位被裁的工人崩溃了:“我老婆就靠这工资养家,现在怎么办?”但也有人觉得:“电动车时代,燃油车工厂关停是必然。”日本本土消费者早就不爱开油车了,2023年新能源车销量暴涨37%。矛盾的是,日产的Leaf在日本只卖8000辆,而在美国年销10万辆。
就在大家以为故事到此为止时,一个重磅消息炸了锅:日产计划把中国产的电动车卖到日本!原来,追浜工厂的Leaf生产线早就搬到广东了。一位日产高管承认:“日本本土造电动车成本高,不如直接进口。”舆论炸锅了。中国网友怒喷:“我们纳税养了比亚迪,日产凭什么抢生意?”日本媒体也跳脚:“日产这是卖国行为!”可仔细这根本不是卖国,而是汽车全球化竞争的残酷现实。美国车企把工厂搬回本土,德国车企在中国疯狂建厂,只有日产还在“拧巴”。更讽刺的是,日本政府刚砸了700亿补贴新能源车企,结果日产却把工厂砍了。这场闹剧里,没人赢家,只有被时代抛弃的工人和被市场抛弃的工厂。
表面上,追浜工厂的关停似乎标志着日产重整旗鼓的一步,但这一步并非坦途,而是隐藏着更大的危机和挑战。在表面风平浪静的背后,其潜在的行业陷阱正在让人逐渐看清端倪。日产选择关停这家具有历史意义的工厂,无疑是为了削减成本,但这也让市场对其未来计划的可行性露出更多质疑。
一个意外障碍迎面而来。日产能否靠整合资源实现重新崛起的目标尚存疑问。这家拥有超过60年历史的标志性工厂,不仅仅是一条生产线,它还凝聚了多年积累的技术研发实力与制造经验。一旦转移到九州工厂,其高昂的技术过渡成本是否能换回整体效益?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如此激进地调整生产布局,是否真能让企业突出重围,抑或落入更深的运营危局?
各方在转型策略上的分歧正在加深。本土市场对日产的新能源战略仍持观望态度,而中国市场的气候竞争又严峻异常。业界与投资者对于日产的精简工厂计划是否具备长线基础也心存犬牙交错的疑虑。工厂关闭所引发的员工抗议和地方政府的不满,更是使得原本就疲软的日产品牌形象雪上加霜。看似平静的局面,实则充满了内外博弈的张力,而这些摩擦让日产重振的步伐变得愈发沉重、缓慢。
业界观点的对立则让日产的未来显得前途未卜。日产在新能源领域的挑战,并不单纯来自技术升级。此番关停计划既是战略收缩,又让投资者和消费者对其信心进一步动摇。从石油时代到新能源模式的全面过渡,其冲突已不再局限于技术路线争议,还深深折射出全球市场需求变化后的各方割裂。日产想以减少资本投入的“挣脱策略”实现翻盘,或许反而让其彻底陷入无路可退的境地。在这一关卡上,曾经搭建起辉煌的追浜工厂,如今却有可能成为对外求援的最后一根稻草。
咱们不说别的,就日产这次决定关停追浜工厂的操作,你怎么看?有人肯定会说,这是一家企业迈向新能源与未来的重要一步;但实际上,这是不是有点逃避现实的意思?关厂表面上是为了削减成本、高效整合资源,可细细一琢磨,咱能真信这种“赔了名气赚不了钱”的事吗?对比那些踏实投资研发、直面问题解决的车企,日产这波操作怕是有点舍本逐末了吧。
而且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这家几十年来跟技术创新挂钩的公司,最后竟然因为创新不足不得不关停象征性工厂。还说这是向未来产业调整?不就是步子迈太大,现在要“割肉求生”吗?既想扮演行业领军者,又满足于短期成本压缩的思路,矛盾不矛盾?日产这算盘打得倒是精,可是是否中用了,还得看市场给不给面儿。说得好听,这叫自我优化;可引申一下,这不也叫“新瓶装旧酒”?
日产追浜工厂的关停真能帮助公司赢得新能源领域的全球角力吗?还是说,这操作其实是向更激烈竞争低头的不得已之举?在全球化的今天,不仅仅是日产,越来越多的企业把赌注压在裁员与关厂上。:汽车行业的“阵痛式改革”到底是必要之路还是无奈和妥协?你怎么看?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