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里老员工在车间角落叽里呱啦,说这事儿其实酝酿了好久,早在上半年就有人在谈合作模式、分成、供应链承包,大家聊得多了,问题也多了,谁赚钱、谁背锅都没拍板;
华为这边的人也不安分,华为已经跟五家车企合作,弄出了五个“界”,员工午饭时段还在打趣,说“别急,界多了就像菜场里的摊子多,买的人不够摊主多就尴尬”,但负责商业化的人在会议室里低声争论着定价逻辑和品牌溢价;
广汽高层在内部说明会上一边拍桌子一边说话气势汹汹,强调这是高端路线,要砸钱做体验店、做服务网络,还准备在未来三年投入数十亿元用于产能和研发,一线工程师听了眉头紧锁,因为零部件供应商的交期已经拉长到90天以上;
网络上一点也不平静,网友们立刻把启境和以前那几“界”串成段子,段子里有人说“华为又在玩收割机”,有人笑称“这是第六个界的接盘侠”,评论区里嘲讽声和站队声混合,点赞量破万,舆论瞬间把这事推成了全民话题;
记者跑到广汽某工厂门口,看到卡车来回运货,保安指着堆着的车身零件说,供应商已经给了一个清单,按现在的量产节奏,第一批车预计三个月后下线,这时间节点一出,二级市场的供应商们开始算账,原材料涨价、库存压力全都扔到最下面的工厂头上;
忠实粉丝们在早年还信誓旦旦,电动化是信仰,厂商做车是为了改变出行,大家围着论坛讨论技术细节、自动驾驶算法、续航里程,彼时的热情像宗教,现在变成了购物清单,谁能保证未来的车不只是捆绑服务的硬件外壳,这是很多老用户的隐痛;
行业资深分析师私下说,这波是典型的品牌嫁接,华为带技术和品牌光环,广汽负责造车和供应链,短期看能刺激销量,长期的问题是毛利如何分配,整个行业的利润池正在被“智能化溢价”重新分配,普通消费者更可能被“套餐化”策略掏空钱包;
说到钱,合同里常常藏着猫腻,员工透露,终端售价里会有“智能服务费”和“软件订阅费”,第一年免费,第二年开始按年收费,保守估计单车每年会多出1000到3000元的服务收入,这数字一放出来,二手车商和金融公司都开始算残值折旧的新版账本;
监管层的动向一直在后面催着,市场上有人提到价格法修正草案的信号,意思是上头在盯着平台和垄断行为,怕出现捆绑销售和不公平价格,但在监管条文没完全到位之前,厂商们还在尽可能把握窗口期,把能变现的服务先做出来;
内部员工的吐槽更直白,产品经理说“华为技术牛是真的,但合同条款像中药汤方,一堆附加项”,供应链经理又补刀说“能进来的零件都被逼着提价,外面的小厂熬不住了”,车间工人则担心加班和检修负担增加,实打实的焦虑在生产线上扩散;
在城市的四五线市场,销售点的导购开始学着银行卖理财,用话术把智能功能和软件订阅做成卖点,买家里多的是老年人和上了年纪的公务员,被“高端智能”三个字吸引,却不懂后续的服务费和更新策略,这类人常常在交付后才发现账单变厚;
回头看业界往事,那会儿新能源刚兴起,厂商们靠补贴、口碑和续航比拼来圈粉,车主们像信徒一样互相推荐充电桩位置、改电池方法,那阵子是真情实感,现在厂商把故事变成了套餐页和续费弹窗,情怀被商业化变现,老用户心里有说不出的委屈;
面对这种局面,普通人还能怎么办,有经验的二手车行老板给了活路建议,说先别冲动下单,去实体店体验完整的功能流程,问清楚软件更新、订阅、免费期和终止条款,把合同打印出来,重点划线再签,这些防坑动作能省下未来几年的冤枉钱;
另一个实用点是选择首发车型要稳,等市场上至少有三个月真实上路数据再买,关注第三方评测和车主论坛的真实反馈,别被首发优惠和品牌光环冲昏头脑,这招既能少花冤枉钱,还能避开首批软件漏洞和售后噩梦;
启境这个名字听起来是新的开始,但对街坊和车主来说,这场新的“界”斗争还在继续,厂商在台上拼口碑和技术,台下的经济链条在悄悄重组,懂行的人在算账,不懂的人在排队交钱,这场热闹会不会变成新一轮的割韭菜,时间会告诉大家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