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十年,烧掉近2000亿资金,却仍未摸到盈利的门槛——这是蔚来当下最真实的写照。2025年新财报显示,蔚来单年亏损达224亿,刷新历史纪录;叠加累计1100亿的亏损与900亿的账面负债,这家曾站在新势力顶端的车企,如今正深陷资金与市场的双重压力。更直观的差距在销量上:2025年3月中国新势力品牌销量榜中,蔚来以1.5万辆位列第七,对比昔日“蔚小理”之首的地位,落差显著。要知道,同为行业头部阵营出身的“BAT”中,百度虽也经历过转型阵痛,但如今已实现盈利,而蔚来仍在盈利边缘挣扎。
为何手握顶级资本支持、曾占据市场先机的蔚来,会走到今天这一步?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回到蔚来发展的关键节点,从市场选择、消费趋势变化与战略转型三个维度,拆解其背后的逻辑。
资本簇拥下的“高端开局”
2014年前后,当新能源汽车还处于市场培育期时,蔚来的起点堪称“顶配”。创始人李斌仅用15分钟,就说服刘强东注资;马化腾、雷军、俞敏洪等商界大佬随后跟进,淡马锡、IDG、红杉资本等顶级投资机构也纷纷入局。这样的资本阵容,不仅为蔚来后续近2000亿的投入提供了支撑,更让其在新势力中迅速树立起“头部玩家”的形象。
2018年,蔚来推出首款量产车型ES8,定价50-60万元,直接瞄准高端市场。这个选择在当时并非盲目冒进,而是精准踩中了市场空白。彼时,新势力阵营里,理想ONE起售价32.8万,小鹏G3起售价15万,三者在价格与动力类型(蔚来纯电、理想增程)上形成错位竞争,没有直接冲突;传统燃油车企的电气化重心集中在公交、出租等商用领域,无暇顾及高端乘用车;外资豪华品牌BBA的电动化进程缓慢,产品力不足;唯一的潜在对手特斯拉,正深陷产能困境,上海超级工厂直到2019年末才竣工投产。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ES8上市即畅销。随后三年,蔚来销量增速连续超过100%,近两年时间里稳居新势力销量榜首。这一阶段的成功,不仅源于市场竞争的宽松,更贴合了当时的消费趋势——2015年前后,“新中产”概念兴起,财经作者吴晓波将25-40岁、年收入10万元以上、生活在一二线城市的群体定义为新中产,研究机构测算显示,未来十年中国新中产规模有望突破3.5亿。这一群体追求“消费升级”,更看重产品带来的身份认同与优越感,而定价高端、设计独特的蔚来,恰好契合了这种需求。
也正是基于对新中产需求的判断,蔚来构建了一套差异化的服务体系:打造NIOHouse作为用户社交空间,投入重金研发换电技术以解决续航焦虑。在当时看来,这些举措是巩固高端定位的关键,也是与其他品牌形成区隔的核心竞争力。
2022年:转折与失速
蔚来的发展转折点出现在2022年。这一年,其销量增速从上年的100%骤降至34%,不仅丢掉了新势力销量榜首的位置,股价也遭遇重创——从40.4美元暴跌至9.75美元,市值蒸发75%。此后两年,随着传统车企加速电动化转型、科技巨头跨界造车,市场竞争骤然加剧,蔚来的市场份额持续萎缩,逐渐从头部阵营掉队。
为何2022年会成为“分水岭”?核心原因在于市场环境与消费趋势的双重变化。一方面,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产能释放,Model3/Y系列凭借规模化优势降低成本,开始对高端新能源市场形成冲击;传统车企如比亚迪,推出汉、唐等高端车型,凭借成熟的供应链与品牌积淀,快速抢占市场份额;小米、华为等科技企业以“技术赋能”的方式入局,进一步分流了消费者注意力。
另一方面,“消费升级”的热度逐渐降温,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显著提升。受经济环境影响,新中产群体的消费更趋理性,“性价比”成为购车决策中的重要考量因素。而蔚来长期聚焦高端市场,产品定价较高,且换电、NIOHouse等服务投入带来的成本压力,使其难以快速下调价格,在价格战中逐渐失去优势。
这一阶段,外界对蔚来的质疑声开始增多:有人认为李斌不该执着于高端市场,忽视了性价比市场的潜力;也有人觉得蔚来战线过长,在换电、手机等业务上分散了资源;还有人质疑其产能与供应链管理能力,无法应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但如果回到2022年的市场现场,不难发现,蔚来的失速并非单纯的战略失误,更多是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被动调整”——当曾经的市场优势不再,原有的商业模式自然面临挑战。
转型中的困境:从高端到“全价位”的难题
面对市场变化,蔚来开始尝试战略调整。2023年8月,蔚来推出手机业务,希望通过“车机互联”构建生态闭环,提升用户粘性;2024年5月,发布第二品牌“乐道”,定位中高端市场,试图覆盖更广泛的消费群体。这两项举措,本质上是为了应对市场竞争与消费趋势变化:手机业务借鉴了科技企业“人车家全生态”的思路,乐道则是瞄准了性价比市场的需求。
从市场反馈来看,乐道上市初期表现亮眼,李斌曾通过短视频透露订单“爆单”,但很快就面临产能与服务适配的问题。由于蔚来长期聚焦高端市场,其供应链、生产线与服务体系都是围绕高端车型构建的,与乐道的定位无法无缝衔接。例如,乐道车主无法进入NIOHouse,换电站也需要改造后才能适配,导致用户体验打折扣;同时,乐道的产线需要重新寻找供应商、搭建生产线,产能爬坡缓慢,无法及时交付订单,最终导致“爆单”的热度快速消退。
这种转型困境并非蔚来独有。同一时期,曾押注“新零售”的阿里巴巴,创始人张勇卸任,战略重心转向科技研发;京东则跨界进入外卖领域,试图寻找新的增长曲线;新茶饮行业的“第一股”,市值从巅峰时的300亿跌至16.8亿,跌幅达94%。这些案例都说明,当消费趋势发生变化时,企业的战略转型往往面临“路径依赖”的难题——过去支撑成功的商业模式与资源配置,反而会成为转型的阻力。
回望蔚来的十年发展,从资本簇拥的“新势力明星”,到如今挣扎在盈利边缘的“掉队者”,其经历折射出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剧烈变革。李斌并非没有应对变化的意识,从早期精准捕捉新中产需求,到后期推出手机、乐道品牌,每一次调整都试图贴合市场趋势。但行业竞争的加剧、消费趋势的快速切换,以及企业自身资源与能力的限制,让这些调整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如今,蔚来账上仍有一定资金储备,换电技术与用户基础仍是其核心资产。但如何平衡高端定位与性价比需求,如何解决产能与供应链的瓶颈,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新的增长曲线,仍是李斌需要面对的关键问题。就像24年前,李斌在互联网寒冬中力保易车网并最终实现上市一样,这次的“命运抉择”,将决定蔚来能否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下半场中重新站起来。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