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我家将一辆五菱荣光改装为汽油/CNG双燃料车,后备箱里塞着储气罐,仪表盘上多了燃料切换按钮。当时每公里气费仅0.35元,相比0.6元的汽油成本,每月能省下近千元。但五年后,这台车重新回归纯燃油模式——储气罐年检费用高昂,加气站距离越来越远,维修时找不到适配零件,最终经济账算不过来。
如今在成都街头,仍有部分出租车和物流车保持着双燃料配置。如东风途逸T5CNG货车凭借原厂标定的双燃料系统,在城配市场占据一席之地;跃进小货车甚至将CNG货箱车作为主推车型,1730mm可前翻驾驶室、1950mm货箱的配置直击城市物流痛点。跑网约车和城际包车的标致301还有大把多。这些案例揭示着CNG技术的生存逻辑:在内陆地区,加气站与加油站共站的模式降低了基础设施成本,8万公里长换油后桥和5年不限里程质保则解决了后市场痛点。
但“改气”热潮的消退已是行业共识。2022年成都曾一度叫停“油改气”,虽然后续政策调整允许规范改装,但市场风向已变。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比亚迪DM-i插混技术实现油电协同控制精度突破,宁德时代麒麟电池能量密度达255Wh/kg,800V高压平台5分钟补能200公里。相比之下,CNG车型冬季续航缩水20%、加气耗时15分钟/次的短板愈发明显。
政策层面也在加速转向。深圳规定2025年起新增出租车必须为零排放车型,武汉将加气站建设纳入新城区规划强制指标的时代已成过去。当充电桩数量突破700万台,形成“车-桩-网”协同生态时,CNG技术只能退守特定细分市场。这场能源革命证明:任何技术路线都要经历“经济性-环保性-便利性”的不可能三角考验,而新能源正在用持续创新打破这个循环。#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