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曾经被吹得天翻地覆的“自研芯片”工程,到底走到了哪一步?当马斯克一纸宣布,解散了自家的Dojo超级计算机团队,这个问题似乎在每个人脑海里突然变得越发清晰。
我查了下相关资料,心里顿时有点底气。2019年,马斯克第一次提出要打造属于特斯拉的“核心芯片”,目标很明确——用自家的D1芯片,解决自动驾驶数据处理的瓶颈。那阵子,他语气很激动,说要以此加速FSD的进化,让特斯拉在自动驾驶领域甩开一大截。宣传片里也是满屏的程序代码和炫酷的机房画面,让人误以为自己站在了AI的最前沿。
然而,光有梦想不行,现实很快就拧了自己一把。内部消息爆料,D1芯片开发得太复杂,软件硬件配合不上,算力利用率远低于预期。更糟糕的是,关键人才纷纷跳槽。据说负责人很快带着技术和档案溜走,连测试样品都堆在办公室,像没人要的废铁。这些细节让我忍不住发问:难道特斯拉真一开始就没考虑到技术成熟度的节奏控制?还是只是盲目追逐自研的“使命感”?
你知道,英伟达的芯片哪家不晓得?作为人工智能的“标配”,H100芯片除了价格贵点,效率确实甩开同行几条街。今年,特斯拉一口气还订了五万块,堆满内华达的超级计算机集群。电费每月就要花上百万,换一句话说,马斯克是在用钱“打广告”,也是在用钱“拼速度”。我纳闷,这么花钱,图个啥?难道只是不想被人说“还在自己造芯片,真是折腾了”。
但问题也不只是钱的问题。放弃自研,转而依赖英伟达,表示特斯拉在这场“技术争夺战”中,选择了“投靠强者”。英伟达的H100,不仅在训练大模型时效率出众,也在处理视频、自动驾驶算法上占尽优势。三星的订单让AI6芯片明年就能量产,这代表自动驾驶芯片的“快车”在加速。可如果一直用“别人的芯片”,会不会在将来变成一种“被依附的格局”?自动驾驶的核心还在于数据的速度和效率,谁能提供更快的“发动机”,就更有优势。
我也在想,这样的转变是不是暗示着特斯拉的“自研”策略正在发生变化?毕竟,马斯克一直喜欢“全栈自研”的说法。他曾经宣称,没有自家设计的芯片,自动驾驶便“半只脚踩在了泥坑里”。可是,现在看起来,他更像是在用市场上的成熟基础技术,降低制造风险。把黑锅甩给“自研芯片”失败,也算是为自己开脱。
这不禁让我想到苹果的芯片之路——从最初的模仿和试水,经过十几年慢慢积累,才走到今天的“晶片殿堂”。反观特斯拉,追求一年出爆款,似乎没有那么悠闲。这动辄几百亿美元的投入,折腾出来的到底是不是能满足自动驾驶的要求?还是说,半路被“外援”拽了一把,才发现自己根本难以匹配行业巨头的脚步?
有人说,这无非是一场“合理的“妥协”。毕竟,比起逆天的芯片技术,实用才是王道。用成熟的英伟达技术,能让特斯拉更快地推出新车,改善自动驾驶的体验。实际上,这也符合很多企业合理的布局思路:短期内,用现成的硬件,来获得市场的立足点。把省下的钱,用于升级或降价,或许也是更实际的考虑。
但我也想到,转向外部供应商,意味着一旦英伟达的芯片供应出现变数,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很可能陷入被动。不依赖自研意味着“受控性”变差,一旦断供或价格上涨,后果就很明显。到那时,自动驾驶的“核心能力”是不是会变成一张依赖别人的“牌照”?这是值得每个行业内观察者深思的问题。
我还在想,整个科技行业,从“全栈自主”到“合作共赢”,这中间似乎一直在摇摆。这两年,像苹果、华为都在踩着平衡木,一边追求技术自主,一边又大规模用供应链的成熟技术。特斯拉这个变局,也许正折射出:在追逐创新的同时,合理取舍才能让公司走得更稳。
看着公司把原本贼死的Supercomputer拆得几乎只剩个“装饰品”,我心里其实有点复杂。有人或许觉得马斯克“虚张声势”不靠谱,也有人觉得他在用一场产品和成本的“折中”游戏在谋求更好的未来。至于真相怎样,只能等到明年那块“自动驾驶芯片”正式量产,看到实际效果再说。
在这场变革中,我更关心的其实是,谁能在技术和战略平衡中找到那个“点”。不是每个公司都能像苹果那样,十几年慢磨出来的“内核”给自己带来优势。特斯拉暂时用上了市场上成熟的技术,或许只是一场“短兵相接”的必要策略。
最终,这一片显得如此真实却又充满变数的人间舞台,能不能如愿变成更加稳定的“战场”?好奇心驱使我继续观察。毕竟,技术的天空,从来没有永远的领跑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