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在展厅看到新款锋兰达,出门右转拍了几张,手指触到那块12.9英寸大屏,那种虚拟世界感真是冲击。深夜时分坐在车里,手机没电了,没法充,我心想:没有实体按键,盯着屏幕操作,也许真要多练练盲操作的手感了吧。
我记得我和销售聊天,她说新车支持语音指令,很多日常操作可以不用碰屏。其实这我也听得不少,但很多时候,盯屏看信息、调空调、切歌,还是比盲操快多了。你们觉得呢?实体键会真正被替代吗?还是因为疫期宅家排队买车,厂商就开始喜欢偷懒,放弃人机交互的直觉?我有点懷疑这个方便其实让操作更复杂。
说到这,我刚才翻了下我的相册,发现早年见过一辆汉兰达,内饰真扎实。实体按钮,操作起来啪的一声回应得快、准。估算一下,空调和音频的实体按键,给整车之间按键增加的成本也就三百到五百块。广汽丰田,把那些实体按键都取消了,可能是因为中控设计要看起来更简洁(这段先按下不表),但实际会不会影响驾驶的安全感?我想到我朋友开汉兰达,他说这车挡操真是盯屏盯的眼睛都累。除了平时开车,日常小细节里,那点操作上手快不快,才是真方便。
这次升级,锋兰达配置大幅增强,无线充电、氛围灯、智能交互,感觉真挺实用。其实这个配置区间车都差不多,举例:同价位的日产奇骏,进去后,内饰用料、操作逻辑都还算可以接受。但就是在用材上,锋兰达用的是软包、贯穿中控,感觉比奇骏略好点。可问题是,盲操作的体验差太远。
说到这我又想到,丰田车加了不少智能配置,研发成本也就是几十美金——但你得熬一堆品质测试,等到量产出来,燃油车的制造成本也就五六万一辆(这估算有点乱,样本少)。这其实像我早餐做馒头,没有一开始就是轻量级材料,而是用传统工艺,后来追着轻量化还得花钱(这又是一段长篇了)。
啊,要是配备10个实体按键档位切换,可能只需要40块料,成本完全可以接受。可为什么车企非得变全触控了?我猜,省空间可能是个借口,实际上是为了减员、追求一体化的美感。让工程师能叫嚣我不做机械复杂的按键设计,根本原因还是变压器台词:追求智能化。
我还得扪心自问,汉兰达那边,之前实体按键取消了,司机反应很不方便。我突然想到:可行的话,为什么还要推那些三个手指操作拼功能菜单?是不是太追求科技感影响了实用性?这其实我一直在怀疑——未来的车,是不是会变得像手机一样,操作越来越‘碎片’。
而且,现在在调节时,界面多动画闪来闪去,边操作还要盯着屏幕,安全吗?这点考验我还真想知道:新车是不是以后连换挡都用虚拟按钮,盯屏时间长了,会不会让老司机变盲操作大师?我还记得有个修理工说新式屏幕,尤其在流亮环境下,反光严重,拿手机都比车屏看得清。心里那股麻烦的感受,又更深一层。
其实我对大屏的期待,没有像厂商说的更好看、更智能,反倒是会增加操作难度。你们是不是也觉得,开车不就两只手、一二档、点点按钮,最方便?我偶尔试过用语音控制,反应慢得要死。有一次,开高速,我喊调空调到22度,省了点时间,但中午炙热背影,一转头发现车内空调还在等待语音识别。我心里暗自嘀咕:这智能化,真是刚需还是花架子?
说到这,我突然想起:这车取消实体按键,是不是因为车规设计被硬性逼着跟智能化绑架了?还不是想拿这块大屏做文章。国产车的实体按键惯比我想象得要多得多,要不是配置差点,想让他们全都用触控,怕都要投诉爆了。像我爸,他开车就喜欢老式按键,一手可以盲操,开起来极顺。
其实我也不太明白,厂家忙着用新技术迎合市场,却忽略了用户的使用惯。你说:取消实体按键,给未来整合成全控界面是不是更漂亮?可这是不是变美要牺牲实用?我想想,买车的重点还不在外观、内饰,要用得顺手,我也不能光看科技感。
说到这我心里又一堆问号——
- 有谁试过在夜间盯着大屏操作长时间,感觉眼睛疼不疼?
- 盲打常见,那新实体按钮能完全被虚拟键取代吗?
- 未来的自动驾驶水平到底到哪里去了,要不要还得熟悉盲操作口诀一样的菜单图标?
我还真琢磨不透,换个角度:如果大面积取消实体按键,这跟我们惯有关,还是设计出的问题?也许,未来如果能做到触控手感模拟——那多好——但我猜这个细节还得很多年。
并且,现在我特想问,整个供应链和研发团队,心里是不是也在纠结:用户真的愿意为美观放弃操作的便利,或者只是被逼的?我总觉得,反过来想,厂家出口途径一定要考虑最终用户体验,但很多时候,形式大于内容。
哎,难怪我喜欢看车,但又觉得复杂——开车其实最大的细节,就是手给惯性操作的惯。新车再炫,人机交互是不是越复杂越不安全?我还是喜欢那种用心设计、简单直接的感觉。
你们怎么想?是不是也会偶尔觉得操控真重要?还是说,这都只是我多想?下一次试驾,拿起方向盘,我一定会偷偷留意:我还能不能盲操作过日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