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圈里挺热闹,各大车厂的新车消息一个接一个,咱们消费者看得也是眼花缭乱。
这不,作为国产新能源SUV里的老牌劲旅,比亚迪唐DM也传来了要改款的消息。
按理说,新款车出来,大家都是满心期待,想看看它又带来了什么新本事。
可这次,工信部网站上公布的新款唐DM申报信息,却让不少人看完了心里直犯嘀咕。
为啥呢?
因为它这波操作有点让人看不懂:车顶上给加了个高级的激光雷达,看着是要在智能驾驶上大显身手了,可一看到纯电续航里程,好家伙,不光没增加,好像还比原来缩水了。
这就奇了怪了,在大家都拼命给车子加续航的今天,比亚迪这是唱的哪一出?
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精明算计,还是在竞争白热化的市场里,不小心走了一步险棋?
今天咱们就来当一回“侦探”,好好把这事儿给捋一捋,看看这背后到底藏着什么门道。
咱们先来看看这新款唐DM,到底在明面上变了些什么。
从申报图上看,这车的外观大体上还是我们熟悉的那个样子,那个被大家叫做“龙颜美学”的设计,大尺寸的进气格栅配上精致的点阵装饰,整个车头看起来还是那么有气势,开出去面子是足足的。
车身尺寸上,有了一点点小变化,车子的总长度增加了35毫米,达到了4905毫米。
这35毫米有多长呢?
大概也就两个手指头并排那么宽,这点变化放在将近五米长的车身上,肉眼几乎是看不出来的,可能就是让车身侧面的线条显得更流畅、更舒展一些。
至于车子的宽度、高度和决定后排腿部空间的关键数据——轴距,都和现款一模一样,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坐进车里的空间感受,应该和现在卖的唐DM差不了多少,还是那个宽敞舒适的大五座或者大七座SUV。
车尾部分也没什么大惊喜,依然是那个辨识度极高的贯穿式尾灯,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结”,晚上在路上亮起来,一眼就能认出是比亚迪的车。
总的来说,外观上的改动非常细微,属于那种“大家来找茬”级别的,不仔细对比,你可能都发现不了。
真正的变化,藏在两个不太起眼但又至关重要的地方。
第一个,也是最显眼的一个高科技配置,就是在车顶上,多了一个小小的“犄角”——激光雷达。
这东西可不是装饰品,它是目前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辅助功能的核心硬件之一。
咱们可以把它通俗地理解成,是给汽车装上了一双超级精准的“雷达眼”。
相比于我们常见的摄像头,它的好处在于不受光线影响,无论是黑漆漆的夜晚,还是下大雨、起大雾的恶劣天气,它都能准确地探测到前方几百米远的障碍物,不管是大卡车还是路边的一个小小的锥桶,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有了这个激光雷达,就意味着新款唐DM的智能驾驶辅助系统能力将会有个大飞跃。
以后在高速公路上,它能更稳定地实现自动跟车、自动变道;在复杂的城市道路里,它也能更好地识别红绿灯、行人和突然窜出来的电动车,让开车变得更轻松、更安全。
这可以说是一个实打实的“加分项”,是朝着未来智能化汽车的方向迈出的一大步。
然而,聊完了这个让人兴奋的升级,咱们就得面对那个让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了:为啥纯电续航不升反降呢?
根据申报信息,新款唐DM提供了两种电池方案,都是比亚迪自家的磷酸铁锂“刀片电池”,安全性是没得说的。
小一点的电池容量是21.5度电,对应的纯电续航是101公里;大一点的是26.6度电,能跑120公里。
问题就出在这里,咱们对比一下现在在售的车型,同样是21.5度电的电池包,官方公布的续航里程是115公里。
虽然说测试标准可能从以前相对宽松的NEDC换成了现在更接近实际使用情况的CLTC,续航数字打点折也正常,但101公里这个数字,在观感上确实是“退步”了。
更让一些老车主和潜在买家觉得可惜的是,现款车型里那个搭载了45.8度大电池、纯电续航能达到215公里的“长续航版”,在这次新款的申报信息里直接不见了踪影。
这就让很多人想不通了。
在如今这个新能源汽车市场,大家最关心的指标之一就是续航里程,“续航焦虑”这个词天天挂在嘴边。
各大车企为了打消用户的顾虑,都在想方设法把电池做大,纯电续航动不动就标到200公里、300公里。
比亚迪作为电池技术的行业巨头,怎么会在自己的明星产品上反其道而行之呢?
其实,这背后很可能是比亚迪对市场和用户需求的一次精准判断和成本控制的博弈。
咱们得冷静下来想一个问题,买一辆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的人,他们的核心需求到底是什么?
绝大部分人,无非就是为了两点:一是能够上绿色的新能源牌照,不受一些城市的限行政策影响;二是在日常通勤中,能用电就用电,省下一大笔油钱,实现“可油可电”的自由。
那么,对于这样的用户来说,多大的纯电续航才算“够用”呢?
我们来算一笔账,对于大多数生活在城市的家庭,每天上下班的通勤距离,来回加起来能有50、60公里就已经算比较远的了。
那么,120公里的纯电续航,就意味着你把电充满一次,基本上可以满足两天的通勤需求,甚至三天都不用充电。
周末开车去趟超市、商场,也完全在覆盖范围之内。
至于那个被砍掉的215公里长续航版本,它固然很好,但那块接近46度的大电池,成本也是相当高的,这多出来的成本最终都要体现在车价上,至少要贵出好几万块。
试问,有多少消费者,会为了偶尔一次长途旅行中能多用几十公里电,而心甘情愿地多掏这几万块钱呢?
比亚迪通过市场调研得出的结论,可能就是:这样的人并不多。
所以,比亚迪做了一道非常理性的“减法题”,它砍掉了那个看似美好但成本高昂、且对大多数人来说有些“性能过剩”的选项,然后把省下来的成本,投入到了另一个所有人都用得上、并且能显著提升安全和便利性的地方——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激光雷达。
这就像我们装修房子,预算有限的情况下,你是选择装一个一年也用不了几次的豪华大浴缸,还是选择把钱花在升级全屋的电路安全和智能家居上?
对于注重实用的中国家庭来说,答案往往是后者。
当然,比亚迪的这番“精打细算”,能不能得到市场的认可,还要看竞争对手给不给机会。
如今的中型SUV市场,早已不是唐DM一家独大的天下了,竞争激烈得可以用“惨烈”来形容。
隔壁奇瑞家的风云T9,直接把起售价拉到了13万多,主打的就是一个“量大管饱、价格实惠”;还有捷途的山海L9,也是用高配置和相对亲民的价格来抢市场。
再看看唐DM自己,目前17.98万起的售价,正好被夹在中间,往上够不着豪华品牌,往下又面临着这些“价格屠夫”的围剿,压力可想而知。
从销量数据也能看出来,今年6月份,唐DM卖了将近7000辆,这个成绩单依然非常亮眼,但相比5月份,还是有小幅度的下滑,这背后就有竞争加剧的影子。
在这样“前有狼,后有虎”的局面下,新款唐DM的策略就显得非常清晰了。
它没有选择在价格上和对手们进行“肉搏战”,而是试图通过技术升级,走一条差异化的路线。
它的潜台词就是:你们可以比我便宜,但我的智能化水平比你们高,我的车开起来更安全、更省心。
它是在赌,赌未来的汽车消费者,会越来越看重科技带来的价值。
通过“减少一些续航、增加一套智驾”的操作,新款唐DM可以在保持价格竞争力的同时,给自己贴上一个“高科技”的标签。
这步棋,可以说既大胆又聪明,它把选择权交给了市场,就看咱们消费者,到底是更在意那少了的十几公里纯电续航,还是更青睐那个能让行车更安全的“新眼睛”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