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终身质保”话题,真是让不少车主体验了一把“冰火两重天”。
当初那些“不限时间、不限里程”的承诺,如同烈日下的甘霖,让消费者心生向往,觉得这钱花得值。
可如今,这承诺却像易碎的琉璃,一触即即便成了车主们维权的“新战场”。
这不,就有人因为“行驶里程过高”,被车企单方面宣告“脱保”。
我想起《诗经·氓》里那句“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当初车企描绘的美好前景,如今看来,难免让人觉得有些“耽于情深”的遗憾。
要知道,车本就是为了承载我们奔赴远方的,特别是那些以车为伴,靠车吃饭的创业者,一年跑个十几万公里,那是再寻常不过的事。
可车企却能轻描淡写地说一句“超出日常使用场景”,便将当初的承诺弃如敝屣。
当初那个描绘得天花乱坠的“不限里程”,如今看来,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文字游戏”。
再说说郑州那位郭先生的遭遇,这简直比小说情节还曲折。
车子出了事故,4S店给出的维修报价高达14万。
这数字,足以让任何一个普通车主心头一紧,开始盘算着是否能找到更经济实惠的维修方案。
可4S店却用一种不容置疑的口吻,直接划下了“生死线”:“若不在本店维修,终身质保即刻作废。” 郭先生为了保住那份“终身”的期盼,只能硬着头皮在4S店完成了维修。
然而,命运似乎格外爱捉弄人,今年车子再次出现问题,4S店一查,竟冒出一句:“去年更换防撞梁,已脱保。” 当初那个“不在店内维修才脱保”的承诺,如今竟变成了“更换零件即脱保”的逻辑。
这种前后矛盾的说法,让人不禁想起“狡兔死,走狗烹”的古训,当初的“伙伴”,如今却成了被随意抛弃的对象。
这事情,并非个例。
江苏那位一年跑了17万公里的ES6车主,在奔波于祖国大江南北的车主们,都纷纷遭遇了同样的“待遇”。
车企以“非正常使用”为由,单方面取消了他们的质保权益。
在一些公开的投诉平台上,也开始出现集体的声音,车主们抱怨车企在面对质疑时,总是以“内部标准”或“合同条款”来搪塞,却拿不出任何清晰、量化的依据。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掩耳盗铃”的典故,自欺欺人,终究难以长久。
更令人费解的是,有些车企竟将“事故维修”与“质保”捆绑。
郭先生的车,事故的根源在于厂家拖车时的操作失误,导致防撞梁断裂。
可4S店却一口咬定是“纵梁变形”,以此作为取消质保的“铁证”。
要知道,当初4S店自己也承认了拖车时的失误,并且承担了维修费用。
如今,却将责任推得一干二净,还把这当作取消质保的“正当理由”。
这种“翻脸不认人”的做法,让人不禁想起“农夫与蛇”的寓言,当初的信任,如今成了被背叛的伤口。
这背后,其实也揭示了新能源车企在营销策略与盈利压力之间的“两难”。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博取眼球,他们不惜祭出“终身质保”这样的“杀手锏”。
可当实际运营成本不断攀升,尤其是对于那些尚未实现盈利的车企来说,当初描绘的美好蓝图,便成了沉重的负担。
想象一下,当初那些“不限里程”的承诺,就像是画在空中楼阁的美景,吸引着人们趋之若鹜。
如今,当人们真正想要入住时,却发现空中楼阁早已摇摇欲坠,当初的承诺也如同风中的残烛,摇曳不定。
这让那些早期信任并支持品牌的车主,情何以堪?
这种“言辞慷慨,行动吝啬”的做法,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不对称”的博弈。
短时间内或许能降低运营成本,甚至短暂提升销量。
但从长远来看,这种行为无疑会侵蚀品牌的信誉。
当类似事件累积成趋势,对整个行业来说,便是一场不可忽视的“信任危机”。
那么,破局之道又在哪里?
一些车企也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尝试调整策略。
比如,将“整车终身质保”细化为“三电终身质保”,并辅以“整车有限质保”。
又如,有的车企推出了“权益转移”方案,允许首任车主在购买新车时,将原车的质保权益延续。
这些尝试,无疑是朝着更健康、更可持续的方向迈进。
关键在于,车企能否真正将“终身质保”视为一项“长期服务承诺”,而非一时兴起的“营销噱头”。
说到底,车辆的质保权益,与品牌忠诚度之间,本应是紧密相连的。
一次良好的质保体验,能让车主感受到被尊重和被重视,从而转化为对品牌的深度信赖,并进一步促成后续的消费行为。
对消费者而言,“终身质保”是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契约;对车企而言,它也理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因此,提升“承诺的透明度”至关重要。
在购车合同中,将质保的具体标准、范围,都清晰地量化,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的表述,才能真正化解“终身质保”可能带来的“终身扯皮”。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