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手里捏着主讲稿,另一只手不自觉拢了拢衣角,卢放站在成都车展发布会明亮的灯光下。这并非电视剧里高管们优雅端坐的场景——不用说,幕后的PPT被调了不止十遍,团队成员已经多次被临时召来夜深门口自取外卖。而卢放还得挥洒自如地讲完全场,哪怕台下观众已经习惯了这张“每天都在拼”的脸,也照例掏出手机拍下某个新金句,发群发朋友圈。
只不过,这种拼,和用力喊口号的拼不一样。现场有种说不出口的较劲气氛,像是在明暗掩映的人群里,和每一个对手悄悄比一把劲道。“一山望着一山高。”卢放语气平常,说的却像是汽车行业里的行业通病。岚图的梦想家一代代升级配置,意图打造MPV市场的“带头大哥”,但现实很骨感——“我们还在爬坡”。有点像法医做尸检,样本和数据都得自己抠,以证明没到最高点还能再上一层。
这年头,短视频和社交媒体把“狠人高管人设”推上了饭桌话题。李斌骑单车横穿中国、当众试夜晚紧急制动系统,卢放亲测极限续航、一身自带黑眼圈。都是SUV的朋友,对手未必,拼的时候也各有各的活法。不同的是,李斌是一号创业老炮,卢放是央企“官派”高管;前者拼的是生死线上的自我兑现,后者不由自主带点理想主义,“拼不是个人英雄主义,是造车人的集体无意识。”
外人看“拼”,常常只看到了加班和极限测试的热闹。新闻里提到岚图CEO卢放高频出现在实测现场,甚至频繁刷屏短视频。实际上,高管去现场与其说是作秀,不如说是新型屋漏偏逢连夜雨式的自救:一是躲不掉的舆论倒逼,二是无法回避的市场疲软。毕竟,车越卖越卷;错付的不是情感,是工资卡余额。等到每个高管都开始下场做视频、讲段子,连自己都搞不清“博关注”和“感用户”的边界,只能拼命往前顶。
但你若以为拼就等于事必躬亲,那就是小瞧了新能源浪潮的复杂。和法医表面“查案”背后需要团队协作是一个道理。卢放说他最大担心是“设计出来的车年轻人到底喜不喜欢”。拼,是一出多幕剧。如何让年轻的业务,让年轻人自己拍板——这不是甩锅,是活着的办法。销售听研发的,研发听销售的,执行听用户的……咱或许会觉得这套“决策民主化”是往自己身上加麻烦,但率性大包大揽的老派高管,正逐渐被流量和数据榨成了标本。
讲到这儿总得承认,传统汽车人的身份焦虑,也不知道要拼给谁看。按卢放的说法,这不是一个人的忙,是整个中国汽车工业链上的群体应激:老总、CEO、技术总监都在拼,甚至还有“更拼”的,自己不过是躺在前排最不容易被忽视的那位。外界盯着的是每一位硝烟中的幸存者,却没人记得炮灰有多快换了一轮。
泡在社交媒体的卢放,人设光鲜,实为一抹灰。过去觉得企业高管距离感强,总在讲“组织意志”那一套,如今亲自下场,不卷数据卷情绪。理论上说,让用户看到高管自己——是希望用户觉得面对的是“人”,不是“算法”或“公函”;可现实里,老板会不会也变成直播间的新晋网红?这一切,似乎全凭用户和市场实名认证。
当然,拼得再狠也有不拼的——比如头顶发际线。中国高管的共同敌人,已经不是同行和市场分额,而是自己的头发。如果头顶区域也算生态位,岚图CEO和蔚来董事长可早在赛道并肩驰骋,只不过拼来的并非KPI,而是一颗不够坚韧的毛囊。
说回车本身。新一代岚图梦想家,抛出了全球首搭800V混动、AI零重力舱、后轮转向这些新名词。更快、更安静、更酷。技术迭代当然令人欣慰,但“高压智驾”也自带隐忧:在举国造车的拼命往前冲里,每一个技术神话的背后,都埋着无数不可预见的Bug。高管拼,研发拼,用户的安全和体验才是最后赌注。
车展是个舞台,大家都做好了表演准备。拼出来的新品某种意义上正如法医报告里的“死因综合征”:死于多项因素交集,活下来只靠概率优势。每个口号的背后都是一堆决策记录和修改案,就像法医写报告时,总是能找到有趣的“主观臆断”与“客观事实”的剪刀差。在汽车圈,决策总以为能听得见“炮声”,可真到市场淘汰时,炮声是它们最后的回响。
聊到这儿总觉有些讽刺。用力拼的高管们,其实都在效仿流水线上的“多线程”:一边喊技术引领,一边自拍“人设”,脚踩市场泥沼,手比用户喜欢。别人看,是热血传奇,自己听,是惊弓之鸟。等哪天不再需要靠“拼”换存在感,是不是意味着行业已经冰凉地自我净化?
这拼下去的尽头,到底是圆一个汽车强国的理想,还是又一场高管流量游戏?那头的发际线和微博热度,哪一个才是中国汽车领袖的新型勋章?如果“拼”是唯一的选项,拼到最后还能剩下几个赢者,几个幸存者?这恐怕是车圈里每晚临睡前发呆的CEO们,不敢问出口也必须面对的问题。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