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捷达”这两个字,相信很多人脑海里马上就会浮现出那台方头方脑、皮实耐用的老款轿车。
在那个年代,它和桑塔纳、富康一起,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老三样”,是无数家庭的第一辆车,也是一个时代的象征,代表着可靠和耐用。
可是,时代变了,现在的捷达,早就不是我们记忆里那台车了。
最近关于捷达的消息不少,但听起来却让人有点五味杂陈。
它已经不再是大众汽车旗下的一款车型,而是在2019年摇身一变,成了一个独立的汽车品牌。
最近,一汽、大众和成都方面又签了新协议,要给这个品牌成立新公司,看起来是要有大动作。
然而,这一系列操作的背后,是捷达品牌正面临着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车卖不动了。
咱们来看看数据,这样感受更直接一些。
刚独立那会儿,2020年,捷达品牌全年卖了大概15.5万辆车,对于一个新品牌来说,这成绩相当不错。
到了2021年,更是达到了一个顶峰,卖了将近16.9万辆。
那时候,大家可能都觉得,大众这步棋走对了,用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去开拓低端市场,前景一片大好。
可谁能想到,这股势头没能维持住。
到了2024年,全年的销量掉到了12万辆左右,和前一年比,下降了超过四分之一。
销量下滑还不是最可怕的,更让人担心的是,被寄予厚望的新车,比如VS8,定价在10万块钱左右,本想着能打开局面,结果呢?
目前能查到的试销阶段数据,仅仅卖出去了144辆。
这是什么概念?
现在这个市场,有些国产新品牌,一台车卖三四十万,发布会一开,订单都能有好几万。
相比之下,捷达这个数据,实在是有点拿不出手。
甚至有业内人士透露,不久前捷达有个价值3个亿的招标项目,最后竟然有家公司用6000万就给拿下了。
这背后反映出的,恐怕是品牌价值和市场信心的严重不足。
很多人都在说,今年好像是合资品牌要重新找回场子的一年。
你看广汽丰田和东风日产,都推出了让人眼前一亮的新车,市场反响也很热烈,好像合资车的春天又回来了。
但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就会发现,人家的成功,捷达很难复制。
首先,那些成功的合资新车,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中方团队的话语权变得非常大。
从产品设计、技术应用到市场营销,基本上都是更了解中国消费者的中方团队在主导,外方股东放手让他们去干。
这样一来,就能造出真正符合咱们老百姓需求的车。
其次,人家在产品上给的诚意特别足。
比如有的车,在15万这个价位,就给你配上了通常在三四十万豪车上才有的激光雷达,这种性价比一下子就把消费者的心给抓住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人家背后站着的是丰田、日产这样强大的母品牌。
大家心里还是认这些牌子的,只是之前的产品不够吸引人。
现在好产品出来了,大家自然愿意买单。
反观捷达,它能和这些比吗?
严格来说,它更像是当年“老三样”里的另一个伙伴——富康。
现在富康这个品牌也复活了,但每个月的销量只有两位数,处境非常艰难。
捷达比富康好一些,但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德国技术”这个光环在中国消费者心里比“法国车”分量更重一些,仅此而已。
当这个光环褪去,大家开始仔细看产品本身的时候,问题就暴露了。
无论是捷达现在卖得最好的VS5,还是其他车型,你很难在它们身上找到什么让人心动的地方。
所谓的L2级驾驶辅助,功能上基本还停留在很多年前的定速巡航水平;车里的那块屏幕和智能系统,更是和现在主流的国产车没法比。
现在别的合资车,好歹还能跟华为、腾讯这些科技公司合作,讲讲智能化的故事,捷达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
可能有人会说,捷达的目标市场本来就是二三线甚至更下沉的市场,比如河北沧州、山西太原这些地方,那里的消费者可能对这些花里胡哨的功能不那么在意。
这话在几年前或许还说得通,但现在情况完全不同了。
过去,中国本土的汽车品牌都在努力向上突破,主攻15万以上的市场,确实给捷达这样的品牌留出了一定的生存空间。
但现在,当那些国产品牌在高端市场站稳脚跟后,它们开始调转枪头,重新杀回了8到12万这个“国民车”市场。
从长安、吉利,到比亚迪、奇瑞,它们推出的新车,无论是设计、技术还是配置,都对捷达形成了降维打击。
同样是花十万块钱,消费者现在可以买到设计更时尚、空间更大、内饰更有科技感,甚至还是新能源的国产车。
在这样的对比下,捷达的产品就显得非常老旧,缺乏吸引力了。
可以说,留给捷达反应的时间窗口,正在被飞速关闭。
其实,捷达走到今天这一步,和它背后大众品牌在中国市场一直以来的策略有很大关系。
回顾历史,大众在中国特别擅长一件事,就是最大化地延长一款车型的生命周期来赚钱。
最早的捷达,其实是德国大众的第二代产品。
后来德国出了第四代,引进中国后,大众没有用它来替代老捷达,而是给它取了个新名字叫“宝来”,新老两代车一起卖。
再后来,第五代产品引进了,又取名叫“速腾”,结果就出现了第二代、第四代、第五代产品在中国市场上同堂销售的奇观。
这么做的好处是什么?
就是一款老车型的生产线和模具成本早就摊平了,多卖一年,多赚一年的纯利润。
这种“榨干剩余价值”的玩法,在那个合资车强势的年代非常奏效。
而捷达品牌的诞生,本质上就是这种陈旧思路的延续。
它所使用的平台技术,相对今天市场上的主流技术来说,已经有些落后了。
你可以说老技术稳定可靠,但换个角度看,也是在消耗最后的品牌价值。
据说捷达内部有一种说法:“在中国市场显得落后的技术,拿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去,也还是挺先进的。”这话本身可能没错,但如果把这个逻辑套用在国内,变成“在一线城市卖不动的车,拿到太原、沧州去卖”,听起来就让人心里不是滋味了。
时代真的变了,今天的消费者,哪怕是在小城市,也见多识广,他们也想要用更少的钱买到更好的产品。
那个单靠一个车标和一段情怀就能通吃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虽然捷达也公布了未来的电动化转型计划,打算从2026年开始推出新能源车,但这条路注定不会好走。
对于这个承载了一代人记忆的名字来说,如何在新时代里找到自己的位置,体面地走下去,确实是一道非常难解的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