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汽车销量榜单一出来,总有人在感叹:“谁家又火了,谁家又凉了?”在八月这份方盒子榜单里,钛3冲到第二,豹5被定格在第八,哈弗猛龙掉到第十四。很多人一下子就有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说钛3厉害,豹5不行了,哈弗猛龙没人爱了。可问题真的就是这表面的数字吗?我们到底在看什么,销量高低背后,到底折射出什么样的现实?
首先,榜单一出来,大家最关心的往往只有一个数字,那就是销量排名。比如钛3冲到第二,豹5只在第八,哈弗猛龙更是被挤到第十四,这些数据一目了然,但它到底能说明什么?是不是卖得多就是好车?是不是卖得少就意味着失败?是不是方盒子市场已经开始重新洗牌了?我想,这些问题不是一两句就能说清楚的。
有时候,我们太习惯于用销量去评价一辆车的好坏,却忽略了车背后那些复杂的东西。销量高,很多时候是不是因为价格足够便宜、营销铺得足够广?像钛3,大家都说它销量猛涨,真的是因为产品力强?还是因为靠了一波价格战和营销手段?我们都知道,便宜点、优惠点,多送点配置,销量肯定上去,热度一蹭自然当前,但这是不是可持续的?有没有谁关注过保值率、用户口碑、长期的售后体验?这些数据榜单上可能永远不会出现,但买车的人天天在琢磨这些。
再说豹5。有人说它掉队了,毕竟只排在第八。可细看豹5的定位,配置、价格、受众并不是走量的路线,有点像是给一部分特定用户准备的。像这种车,销量不是唯一标准,反而要看它在这部分用户中的认可度。是不是大家都在拿着流行的指标去要求所有车?其实豹5卖得少,未必是产品不行,也可能只是定位不同罢了。你是不是想过,如果豹5动不动也降价清库存,确实销量可能会暴增,但品牌形象、长远发展还在吗?
再看看哈弗猛龙这种掉到第十四的车型。有人直接就说“猛龙不行了”,但你细想,哈弗猛龙从推出到现在,一直在主打硬派风格,但偏偏这两年大家喜欢注重城市驾驶舒适性,喜欢那种前卫科技感,于是老硬派难免被挤压。是不是所有人买车都只看外形?是不是硬派越野真的没人爱了?还是说现在的消费者更倾向于多功能、科技配置?榜单或许能反映一部分,但绝对不是全部。
其实很多人看榜,对比的是销量,可这个榜单的数据,每个车企都在用自己的“计算方法”,有些按月批发,有些按终端零售,有些加上预定,有些还拉着库存算进去。你敢相信每一个数字都代表实际用户的选择吗?比如部分车企,冲排名那几天直接一波降价,库存堆一堆,榜单就上去了,过不了多久又打回原形。我们是不是太迷信“数字游戏”?是不是该擦亮眼睛去看一看真实的市场反馈?
你是不是发现,很多人在追热卖新车的时候,第一关注就是价格和参数,第二关注的就是榜单。可一辆车的好坏,能被这两项决定吗?有没有谁想过,开了两年三年之后,到底是不是“坑”?产品力、设计、用料、品牌、长期体验,这些到底有谁会去主动了解,还是都等着网络达人一句“推荐”决定自己的几万几十万花在哪里?
还有个值得琢磨的现象,方盒子还一直很吃“造型红利”。谁做得更方、更硬、更像那种硬派越野范儿,往往销量能窜一波。是不是大家买车就冲着看起来“有个性”,是不是现在的汽车主打的根本不是性能,而是“有没有辨识度”?可是等几年以后,这种方形红利还在吗?还是会像以前的SUV、MPV热潮一样潮起潮落?
再说说新能源那块。榜单上坦克500新能源第十一,坦克300新能源第十六,哈弗大狗PLUS PHEV第十九,销量都还可以。是不是现在方盒子也逐渐被新能源给接管了?是不是传统燃油的硬汉逐渐失宠了?新能源能不能撑起硬派越野的真正体验?别忘了,越野追求的是复杂路况的可靠性,电车虽然省油、续航高,但真到野外还得继续经受时间考验。是不是现在大家都是冲着补贴、科技新鲜感去买单?等补贴退了、政策变了,市场是不是又变样?
普拉多、豹8这些“老家伙”,销量也不再那么亮眼了,排在了二十名之后。是不是这些老品牌已经失去了年轻人的关注?是不是现在买车的主力已经变了?是不是品牌光环已经不代表一切?是不是年轻人更愿意为自己“喜欢的样子”买单,而不是跟着过去的明星品牌走?
榜单后面还有更低的销量,比如哈弗H9、坦克700新能源,甚至北京越野BJ80只卖了一辆。这真的是产品失败?还是定价策略、市场定位、甚至生产供应链的原因?是不是每一个看起来“惨淡”的车型都一定非主流?还是说,他们有自己的小众用户,存在感虽低但忠诚度高?
面对这一大堆榜单数字,你是不是觉得现实比想象复杂得多?销量不是唯一标准,背后有无数变量。营销、价格战略、用户口碑、长期体验、政策红利、品牌影响、甚至网络舆论,每一样都在影响榜单的变化。是不是这场逐鹿比赛,永远无法一锤定音?每家车企都在用自己的方法给榜单“加分”,表面赛跑,实际上各有算盘。
你是不是思考过,为什么大家都喜欢去追销量?是不是因为我们买车要“跟大流”?是不是因为潜意识里认为“卖得多就一定不坑”?是不是我们已经习惯了把复杂的体验简化成一个简单数字?是不是因为我们的碎片化信息获取已经让“榜单”变成一切?
但我觉得,我们判断车子的好坏,不能只看销量。毕竟,买车是为了用,对自己来说好才是王道。榜单数据不过是一张成绩单,背后到底意味着什么,还得自己去深入体验。销售火爆、热度盖过天,品牌广告铺天盖地,甚至朋友圈被刷屏,但开了几年之后,回头看,真的值吗?有没有谁敢比一比维修体验、二手车残值、实际油耗、售后服务这些榜单外的东西?是不是我们该重新思考,如何判断一辆车的好坏?
或许,下次看到榜单的时候,你可以多问一句:“这车为什么热卖?”“它会不会玩数字游戏?”“我买了会不会后悔?”“榜单上的冠军是不是我的菜?”多一点自己的观察,不被数字蛊惑,多点体验,多点思考,或许能避开更多的坑。
所以,方盒子销量榜单每一次公布,虽然看着热闹,背后却是消费观的深刻角力。哪家排行高,哪家掉队,其实都是市场阶段性结果,未必有终身优势。每个人都在意榜单,但你最终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是不是该跳出单一数字,去寻找更适合自己的答案?我认为,榜单应该是个参考,而不是决定你喜好和选择的全部。
最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车标准,有人喜欢热卖,有人追求个性,有人关注性价比,有人看重品牌保值。无论你怎么看榜单,最终都得落脚到自己的驾驶体验、养车成本、售后服务。榜单上的数据,高低浮动,没啥值得焦虑。是不是该放下榜单焦虑,专心挑真正适合自己的车?答案,就看你自己的判断了。
本新闻严格遵守新闻职业道德,倡导积极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争议,欢迎监督指正。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