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的真实续航能有几折?

小米汽车的真实续航能有几折?

小米汽车的真实续航能有几折?-有驾

当小米汽车以“CLTC续航810公里”的宣传杀入新能源市场时,消费者既期待又困惑:这个数字在现实中究竟能打几折?是“虚标王”还是“续航狂魔”?通过专业评测、用户实测和技术拆解,我们或许能揭开真相。

一、温度才是最大“折扣杀手”

1. 冬季续航:冰火两重天的真实体验

在-2℃到8℃的冬季低温环境下,小米SU7 Pro的实测续航达成率高达87.83%,相当于打了88折。这得益于其空调系统的高效制热能力——即便在电量耗尽前,车内仍能稳定维持23.5℃的舒适温度。但在-15℃的呼伦贝尔极寒环境中,续航直接腰斩至47.5%,385公里的实际续航让长途出行变得艰难。这种断崖式下跌是所有电动车的通病,小米通过麒麟电池的低温预加热技术和BMS智能温控系统,已将损失控制在行业前列。

2. 夏季续航:接近满血的黄金时段

当气温回升至25℃左右,小米SU7的续航达成率飙升至96.87%,几乎接近CLTC标称值。此时空调能耗大幅降低,加上小米自研的“小米工况”算法(在CLTC基础上拟合实际驾驶行为),用户可精准规划行程。例如,SU7 Max版在夏季综合路况下实测续航737公里,与官方810公里的差距仅8.9%。

二、路况与驾驶习惯的“隐形折扣”

1. 高速场景:速度与续航的博弈

在120km/h的高速巡航中,小米SU7 Max的实际续航为643公里,达成率79.4%,相当于8折。这一成绩远超特斯拉Model 3的56.6%和极氪007的58.9%,核心优势在于其0.195Cd的超低风阻和碳化硅电驱的高效转化。但当车速提升至140km/h时,能耗激增导致达成率可能跌破7折,这提示用户长途驾驶时需合理控制车速。

2. 城市通勤:经济模式的续航魔法

在日常城市路况中,平稳驾驶的小米SU7后驱版续航达成率可达85%以上,标准版实际续航约595公里,足以满足一周通勤需求。开启“单踏板模式”后,能量回收系统可贡献15%-20%的续航增益,尤其适合拥堵路段。但频繁急加速、急刹车会使能耗增加30%,续航折扣可能扩大至7折。

三、电池技术的“硬核保障”

1. 麒麟电池的黑科技

小米SU7 Ultra搭载的第二代麒麟电池采用“热电分离”设计,电芯泄压通道与高压电路物理隔离,即便在极端碰撞后仍能保持稳定。其PPB级制造工艺(十亿分之一缺陷率)和双大面强冷却方案,确保了电池在赛道级放电(1330kW峰值功率)下的安全性和续航稳定性。这使得小米SU7在中汽研的“飞坡刮底+450mm涉水”极限测试后,电池功能依然完好。

2. 神行电池的补能革命

SU7 Pro版的宁德时代神行电池支持5.2C超充,10分钟可补能400公里,配合小米超充桩的800V高压平台,彻底缓解续航焦虑。这种“充电5分钟,续航200公里”的能力,让用户在长途旅行中无需长时间等待,变相提升了续航的实际可用性。

四、用户实测的“真实折扣率”

1. 一年7万公里的衰减实测

一位小米SU7车主在经历雪山、沙漠等极端路况后,电池容量仅衰减3%,远优于行业平均的5%-8%。这得益于小米8年或16万公里的电池质保政策,以及BMS系统的智能均衡技术——通过实时监测电芯状态,动态调整充放电策略,延缓老化速度。

2. 不同车型的续航差异

小米YU7作为首款SUV,通过机盖风道设计和四驱能耗优化,实现了“四驱比后驱更省电”的反常识表现。其低功四驱版搭载96.3kWh电池,CLTC续航770公里,比同电池容量的后驱版多出45公里。这种技术突破源于小米对空气动力学的极致追求:YU7的风阻系数低至0.23Cd,配合主动式后扰流板,高速续航达成率比SU7提升3%。

五、选购与使用的“续航保鲜指南”

1. 车型选择策略

- 城市代步:SU7后驱标准版(CLTC 700km)性价比最高,88折后约616公里的实际续航完全满足日常需求。

- 长途刚需:优先选择搭载麒麟电池的SU7 Max版(CLTC 810km),其低温续航表现比磷酸铁锂版提升20%以上。

- 科技尝鲜:YU7四驱高性能版(CLTC 760km)适合追求智能驾驶的用户,激光雷达和Thor芯片的加持不会显著增加能耗。

2. 日常使用技巧

- 充电管理:磷酸铁锂电池建议保持20%-90%的电量区间,三元锂电池控制在30%-80%,可延长电池寿命。

- 驾驶设置:开启“舒适模式”+“高能量回收”组合,可降低12%的能耗;冬季提前5分钟远程开启空调预加热,减少行车时的电量消耗。

- 胎压监测:保持轮胎气压在2.5-2.8bar之间,每降低0.1bar胎压,续航减少约2%。

六、行业对比与未来展望

1. 横向对比的领先地位

在20万-30万价格区间,小米SU7的续航真实度已超越特斯拉Model 3(81.2%达成率)和智界R7(91.6%)。其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全栈自研”——从电池化学体系到电控算法,小米实现了软硬件协同优化,而特斯拉、小鹏等品牌仍依赖第三方供应商。

2. 技术迭代的续航潜力

2025年量产的小米SU7 Ultra将搭载固态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至400Wh/kg,CLTC续航有望突破1200公里。配合小米汽车正在研发的“光伏车顶”技术,未来电动车可能实现“边开边充电”的终极续航自由。

结语

小米汽车的真实续航折扣并非简单的“几折定论”,而是温度、路况、驾驶习惯共同作用的结果。在理想条件下,它能做到9折以上的真实续航;在极端环境中,也会暴露电动车的天然短板。但通过麒麟电池、碳化硅电驱、智能BMS等技术创新,小米已将续航的实际表现提升至行业第一梯队。对于消费者而言,理性看待续航数据,结合自身使用场景选择车型,并善用驾驶技巧,才能最大化发挥小米汽车的续航优势。随着固态电池和超充网络的普及,电动车的“续航焦虑”终将成为历史。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