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界、MG4紧急采购,“缺芯”开始波及乘用车

来源:高工锂电

倒计时25天

2025(第十五届)高工锂电年会

暨十五周年庆典&高工金球奖颁奖典礼

主办单位:高工锂电、高工产研(GGII)

协办单位:卡洛维德

总冠名:海目星激光

年会特别赞助:大族锂电

专场冠名:杉杉科技、英联复合集流体、逸飞激光、华视集团、欧科工业空调、宇电自动化

金球奖全程特约赞助:思客琦

时间&地点:2025年11月18-20日 深圳前海华侨城JW万豪酒店

会议合作:陈女士 13560731836(微信同号)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接连出现临时增加电芯供应商保交付的消息。

鸿蒙智行旗下智界因电芯产能不足,部分车型被紧急配套宁德时代82度电芯以保证交付;上汽MG4 530智趣版也因电芯紧张,转而采用宁德时代整包以守住10月交付节奏。

此前集中于储能领域的缺芯保供正开始向乘用车动力电池蔓延

供应链材料各环节,从对供需最为灵敏的六氟磷酸锂,到出清压力最大的负极材料,价格开始全面回升。

锂电产业的供需天平再次逼近临界点。

从电芯排产的高位运行,到车企端的临时应对与前置布局,再到材料价格的抬升与长协重启,整个产业链正重新进入“高负荷运转”状态。

在这轮新的“紧张周期”里,谁能迅速响应、谁能稳住供应链、谁又能在需求再起时敏锐抓住变化,再次成为考题。

电池排产高位

动力缺芯露出苗头

10月排产数据与厂商动作给出明确信号行业整体处在高位运行

Top20电池厂环比增产超过20%,行业平均开工率接近90%,头部企业长期满负荷,二线厂稼动率回升。

不过,储能与动力电池市场在需求传导上呈现出迥异的流向特征。

“缺芯”爆发得更早的储能端,国内外需求的叠加爆发已使头部电芯厂商产能趋于饱和,呈现“一芯难求”的局面。

这种需求的溢出,本质上是产能满载后的自然分流。

当头部厂商满负荷运转后,新增订单如水满则溢,开始流向具备承接能力的中腰部厂商,推动了二三线企业的加班与代工扩产。

相比之下,动力电池领域的需求变化则更为深刻。

持续超预期的市场增长,撼动了此前相对稳固的供给格局。然而,由此产生的增量需求并非简单向下溢出,而是对供应商提出了更为严苛的双重挑战。

既要恪守不容妥协的车规级安全与质量底线,又须具备快速响应的紧急交付能力。

这两重高门槛共同作用,形成了一道无形的筛选机制,最终将增量订单高度集中导向了拥有一流体系、成熟品控与强大产能调度能力的一线头部电池企业。

面对需求撑开的动力电池供给裂缝,车企经过2020年爆发“缺芯危机”,已经沉淀出解法。

对应到车企的动作上,主要有三类

一是紧急采购一线厂商以换取交付确定性。智界与MG4的换芯,核心就是为守住交付承诺与购置税窗口,即便车企自身需要承受电芯成本溢价。

二是提前通过合资、自研、内部孵化等方式前置布控供应链。2025年我们看到中创新航与零跑成立中凌新能源、山东理想与欣旺达联合设立电池公司等案例,车企今年再次把电池可控作为重要战略

三是自建电池开始进入量产装机的2阵营最新1-9月国内动力电池装机数据显示,吉曜通行累计装机9.39GWh,位列国内第10,因湃电池累计装机4.76GWh,位列国内第12

并且车企自建电池的起量现在已经不局限于自产自销,9月北汽上市新车极狐T1首次采用广汽集团旗下因湃电池与巨湾技研的电芯,整车集团内部电池企业正式进入外部市场。

2020年缺芯危机会重现吗?

从供需尺度看,据测算,全行业规划产能已突破3TWh,其中约七成集中于动力电池领域,构成未来供给的基本面。

高工产研(GGII)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锂电池总出货量达1175GWh,其中动力电池贡献超780GWh,储能电池亦达335GWh。

这一增长势头在2025年进一步提速,仅前三季度,整体锂电池出货已突破1.2TWh,动力与储能细分领域均超越去年全年水平。前三季度动力电池出货约785GWh,同比增长47%;储能电池出货约430GWh,近乎翻倍,增幅达99%

在需求侧,2024年国内汽车销量为1286.6万辆,行业对2025年整体销量上探1600万辆抱有高度共识,储能市场亦预计将延续翻倍增长。

若照前三季度动力、储能板块的增速,以整体三至五成的增幅估算,当前庞大的产能储备,仍具备消化这一增长的空间。

因此,尽管近期供应链出现紧张,但其本质是“高质量标准与紧迫交付”叠加下的结构性承压,而非系统性产能缺口。

从宏观供需格局判断,本轮波动更可能止步于“紧张”,昔日那种全面性的供应链危机,重现的可能性已然极低。

供应链天平:

材料端信号与价格风向

锂电产业链运行再度进入紧平衡。

在此前储能领域出现缺芯现象时,业内就有观点认为,如果新产能无法快速落地,紧张局面或持续到2026年年中。

9月中旬以来,六氟磷酸锂(LiPF6)价格出现快速上行从约5.6万元/吨在9月中旬攀升到10月中旬6.8-7.3万元/吨的区间,短期涨幅超20%

库存口径数据显示,截至10月中旬市场库存降至历史低位1500而这一库存水位,正是2019年底的水平,也就是2020年锂电产业供需矛盾爆发前夜

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同样呈现供不应求态势,已出现电池企业为锁定2026年供应而提前付款的现象,客户付款条件的优化为生产企业带来减压信号。尽管供需缺口有所收窄,但龙头企业凭借新品与高压实规格产品,仍保有较强的议价能力。

隔膜与负极环节整体出清节奏较为靠后。

隔膜方面,头部企业已对储能规格和涂覆类产品率先提价约10%但因二三线产能仍显过剩,全行业普涨条件尚不具备。

负极材料则出现了明确的回暖迹象。头部企业均处于满产状态,并开始向外寻求外协产能。近日,部分企业已通知对部分订单涨价2000-3000,预计第四季度对核心客户的涨价将逐步落地。

综合研判,短期来看,11月至12月行业高景气度将得以延续。展望明年一季度,产业链有望呈现淡季不淡的特征,排产环比降幅预计有限。锂电产业正有节奏地、主动地步入新一轮上行周期。

增长的需求谁来承接?

前三度已经实现去年全面的水平,四季度将在此前的增速基础,开启“净增长”。

随着锂电行业逐渐走出调整周期,重新开启的增长通道带来了一个核心命题:新增的需求将由谁来承接,又以怎样的方式承接?

供应链协作再度成为稳住供给的基本盘。面对需求的快速回升,产业链上下游再度紧密携手。

长协订单与战略合作重回舞台中央。楚能新能源、瑞浦兰钧先后与天赐材料签订总量不低于55万吨与80万吨的电解液采购大单,以长周期协议锁定核心材料供应。

战略合作层面亦动作频频宁德时代与负极材料重要供应商凯金新能源深化战略绑定,并控股富临精工旗下磷酸铁锂子公司江西升华,通过资本纽带将优质产能牢牢握在手中。

另外,投产能确实是当务之急,但扩产节奏仍需谨慎。

目前行业扩产显现出头部主导与长期布局特点。有统计指出,今年三季度动力电池领域签约扩产项目达19个,总投资超747亿元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等头部企业引领了本轮扩产潮,其产能规划大多瞄准2026年及以后释放。

其中,宁德时代于9月8日签约的“时代高性能锂电池项目”,规划建设年产能约80GWh的全智能化动力电池生产线,预计2026年6月完成主体建设;其位于山东东营的锂电池基地也于7月26日正式开工,一期规划产能40GWh。

国轩高科则同步推进两大基地建设:江苏南京新型锂离子电池智造基地与安徽芜湖新能源电池基地,各投资40亿元,分别规划年产20GWh新型锂电池和20GWh动力电池产能,建设周期均不超过24个月,预计2026年前陆续投产。

承接增长,短期靠供应链协同与现有产能优化;中期靠头部企业带领的产业精准产能扩建;而长期则依赖于对下一代技术路线与成本曲线的战略性布局。

增速重启的新考题

多元市场、技术前瞻与后市场

当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增长所提出的已不仅是的问题,更是的挑战与生态的重构。

首先,市场正从单一爆发走向多元分化。磷酸铁锂凭借成本与安全优势,已在国内动力市场占据78%的绝对主导地位。然而,三元体系在高端长续航车型中仍不可替代

另外,AI终端、人形机器人、eVTOL飞行器等新兴领域,则对电池的高倍率、高功率、轻量化提出了全新的规格要求。市场不再只有一个标准答案。

其次,研发体系需从技术跟进转向解决方案驱动快节奏的市场变化与多元化的产品需求,要求电池企业必须具备与整车厂、或者各类终端深度协同、快速迭代的解决方案能力。

同时,对固态电池等前瞻技术的储备,也决定着下一轮产业竞赛的入场券归属。

最后,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突破10%正催生一个不容忽视的后市场截至20256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约3689万辆。电池的检测、保修、梯次利用与回收闭环,从纸上谈兵变为迫在眉睫的产业必答题。宁德时代推出宁家服务等尝试,正是对构建规模化、专业化后市场运维生态的率先探索。

增长在解决旧问题的同时,也抛出了一系列关于未来竞争力的新考题。

整体上,缺芯保供从储能向动力延伸,是本轮景气与需求重启下的必然现象之一。即便是眼下的紧张,车企已经从2020年上一轮危机沉淀出解法并作出应对。

本轮缺芯保供更像是一个信号,提醒我们在追求产业成长的任何时刻,必须重视供应链韧性与技术可持续性这既是避免重复危机的路径,也是中国锂电产业在全球竞争中赢得长期优势的机会。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