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刷到一个新闻,注意力被比亚迪给狂吸引了,销量直接飙到44万多台,差不多每个月都在刷新记录。你想啊,去年同期是多少?不确定,但大概比前一年多得十几万台。对比吉利,差大概13万左右,吉利紧跟其后表现也是牛的可以,反映出国产品牌的崛起速度,真不是吹的。而且这个市场,咱们说白了,已经不再单纯比价格比配置,比技术比耐用,比售后比环保。谁能占到优势,谁就能在市场里立稳脚跟。
说起比亚迪,最吸引我的是它新出那款全球化平台的紧凑SUV。我刚才翻了下笔记,记得它用的E-GMP平台,也就是跟特斯拉Model 3、Model Y差不多的那套架构。前麦弗逊后五连杆,听起来很标准,但这配置在这个价位能有这么丰富的储物空间,我倒觉得还挺出乎意料的。例如,后备箱能变成15L到1540L,用那句拉伸空间可能不太合适,但你实操起来,放点行李、户外装备还是绰绰有余。
这车的电池容量也挺吸引人的,有64.3度和88.1度两种规格,CLTC纯电续航分别是540公里和722公里,也就是说,一次充满,绕城跑200公里都不用担心。支持快充,SOC30%-80%只要27分钟,算起来挺方便的。尤其是V2L对外放电,功率2.2kW,尤其适合露营、野外作业,或者应急用。这个功能我记得之前看点评,有人说实用没想象中那么实用,因为实际用的时候,好像很多车主对于长时间放电还是挺犹豫的。我倒觉得,能用在一些突发场景,比如电器插上,帐篷露营还是挺方便的。
你知道这车的价格吗?我估算了一下,大概不超过二十万,配置算挺丰富了。第二排座椅还能调到28°,这点日常坐车/长途挺舒服。全车有46处储物空间——这个数字我查了下,大部分同价车能有的,可能差不多,当然比亚迪在设计上还是考虑得挺细的。
再来说安全。这点我还挺在意。它标配720°铠甲车身结构,77.5%的高强钢占比。说实话,这个数据听起来很高,单从数据看,就是为了把车身安全性最大化。电池包用了8横7纵的高强度防护框架,基本上把电池都包裹得像金钢堡垒一样。你知道,因为我也常跑4S点,修理工经常说电池一旦出事,那可是大麻烦,所以这个安全防护,是真正可以实操的。
我也搞不懂,V2L在实际商业中的占比究竟有多大?很多车迷朋友在问,这东西真的用得上吗?我自己也一直在想,露营用倒是真的方便——这一点,我猜测(也许没想过那么多吧):相比普通家用车,这个功能能省掉不少买发电机的烦恼。你觉得呢?你朋友露营会用V2L么?还是说还不如带个便携电池轻松?
说到车企的销量,反映的其实是市场的真实需求。从这个角度来看,比亚迪一直强调自主创新,逐步拉开与合资、国产品牌之间的差距。去年我还记得听销售说,我们今年目标,实力要跟国际品牌硬刚。觉得真的,国产品牌逐渐在研发、供应链、渠道上打得越来越精准了。供应链就像大超市,品类齐全、补给及时,生产出来的车品质更稳定。只是价格如何控制?成本控制配合技术突破,总不能一辈子都靠补贴维持吧。
说到供应链,我突然想到,去年我去比亚迪工厂,那天正好看到新车总装线在忙,车身架子一排排跳跃,那些工艺我都懒得用复杂这个词,反正就是很精细。供应链稳定的一个隐秘点,就是它们的供应商关系,得像维系家族一样紧密而稳定。弗迪磷酸铁锂电池,我猜估算,单纯电池成本占车价的15-20%左右,能用国产好货,对它们的利润空间帮助很大。
我还记得一个细节,朋友圈里有人问:你觉得这款车的保值率怎么样?我自己做了个非常粗糙的心算,假如新车30万,三年后还能留到20万左右,算是还可以接受。至少不像一些合资的SUV,价格跌得比真正的市场需求还快。这是不是一种潜在的优势?我没细想过,但也不排除。
这个市场变化太快也挺折腾。你说,未来国产车还能靠哪些硬核技术拉开差距?自动驾驶?成本控制?还是车体材料?每次想得多了都觉得,或许下一步和用户心理相关——哪里能切中他们最在意的,能真让他们掏钱买单的点。
这段先按下不表,突然想到,你觉得像V2L这样的小功能,是否会逐渐成为标配?还是说,只是噱头?这问题,比亚迪未来要怎么布局,还得看他们怎么打出下一招牌。……
你还能想到哪些细节,是我忽略了呢?用户最在意的,除了价格和续航,可能是售后服务和维修便捷性。毕竟,车辆再硬核,出了问题,也得有人能解决。
——这点我还挺迷惑的,刚那句车子如果能保值,岂不是更有市场是不是太大了?真有可能,车和手机不同,用户更在意的是整体用车体验——用得顺手、维修方便、配件充足。你觉得呢?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