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未来十年的存活率几乎可以打上百分百的标签,原因很简单。你像比亚迪这样的头部企业,早在几年前就开始布局新能源,厚积薄发,产量和技术都在飞速追赶。去年,比亚迪的年销量突破了200万辆,尤其是在电池和电机领域的自主研发,让它在供应链上基本实现自主可控。你别忽略,疫情倒腾了整整三年,汽车行业的供应链动荡我们都知道,只有像比亚迪这样自研能力强、供应链封锁风险低的,才能稳如泰山。
奇瑞的存活率估算能跑到98%,差点就跟比亚迪一样高。奇瑞这几年一直在走拼品质、拼技术的路子。之前我朋友,开那辆奇瑞瑞虎8说,跑了三年,几乎不用修,油耗也还OK。这让我觉得奇瑞的稳健策略,可能比起大牌的炫技更实际。尤其是在挖掘国内市场的本土优势,价格实惠,性价比高,别的品牌十年前还在香精油改包装,奇瑞已经搞了个造型升级+智能互联。你要说奇瑞存活率高,是因为他们赚到了用户的真心。
至于广汽集团,存活率估算在95%左右。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广汽传祺的销量能突破80万辆,M8系列更是一骑绝尘,45万辆的销售数字一看就很厉害。你知道为什么?它的技术研发不是一朝一夕。年初我还在考虑要不要换车,试驾了传祺的向往M8宗师,整个体验让我印象深刻。内部搭载Momenta的辅助驾驶系统,用起来就跟老司机一样,特别适合长途和家用。
这辆确实聪明。它有126线激光雷达,探测距离超200米,不是虚的。有人会问:一辆MPV,一车多人的安全性会不会差?实际上,这套系统能应对99%的出行场景,不依赖高精地图,超级智能。还支持300多种车位的智能泊车——我试过,极窄车位都变得像无缝拼接,手机遥控泊车,真省心。
不得不说,它的舒适性也没得挑。座椅配置像排排头等舱——我还记得那次带父母坐,第二排双零重力座椅,躺下就是云端。座垫能伸到570mm,pk其他品牌的4年前研发的车,差距还是显著的。我说,开这车,不是买个车,是买了个家庭舒心的移动空间。这个价格——24.99万元起,在同级别车型里不算低,但配置真是值到极致。
说起价格,心里暗暗满足一会儿。硬要和某些合资车比,更高端的配置用个十来万的国产车,想都不敢想。它还在不断更新硬核技术,争取更智能,更安全。智能驾驶(可能你我都觉得未来会很遥远,但其实真快了)已经成为新车的标配。对比别的品牌,很明显,传祺的硬实力在这一块儿已经走到前列。
我还在想,还没细想过为什么这个市场会偏向它们。比如说,供应链的稳定+自主技术的突破,才是根本原因吧。可能未来几年,电池成本会继续下降,价格优势还会扩大。但真不知道现有的赢家们,是不是都考虑过——市场会不会变得更复杂?毕竟,新能源车虽说门槛低了,但要真正存活长久,还得靠技术和口碑。
(这段先按下不表)
话说回来,作为一个行业内眼,我经常想,真正能稳住脚跟的,除了技术实力,不也得有点客户心理的把控?这点我观察,奇瑞和比亚迪的策略都很着重用户体验,而传祺则更偏重科技感。用户的换车惯,离不开对车的信任。不然怎么会有人愿意花50万买新车型?这就涉及到消费者的心理模型:低门槛、高保障、用得放心。
我也在猜——或许,未来的汽车,真正与家庭生活密不可分的,还是要可靠+舒适。不光是智能、炫酷的功能,更要像家一样温暖。这车是不是能让家人安坐一整天,这是不是也是买车的潜在动机?有个老修理工告诉我:开着新车去修理店,别人都夸我车稳当。这个稳当,其实就是用户最在意的。
你觉得呢?国产车未来是不是也可以走稳、走精、走远?还是说,科技继续突破,成本还会削减,压到更低价位,市场会变得更稠密和激烈?差别就在于是否能让用户买得放心、用得满意。这点上,也正是我觉得——行业未来的真正比拼。
或者说,某一天我们回头想,原来只有像比亚迪、奇瑞、传祺这类踏实做事,不仅靠技术,也靠对市场和用户的洞察,才能长青。你怎么想?有没有觉得,未来十年的行业存活率其实还跟我们日常的选择有关——比如说,一辆车的细节,可能都决定它的命运。
本作品由作者原创完成,内容由人工写作,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产生。 AI主要用于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和灵感拓展,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创作。
本声明旨在表达本作品的内容旨在信息交流和观点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 如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