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销从10万跌到2.66万辆,豪华品牌“一哥”宝马,真的扛不住了?
就在三年前,宝马在中国市场月销量还能轻松突破10万辆,是当之无愧的豪华品牌销量冠军。可最新数据显示,今年7月,宝马在华销量仅2.66万辆,同比暴跌超60%。这数字一出,整个汽车行业都炸了锅——那个曾经稳坐王座的“Bimmer一哥”,怎么突然就滑进了冰窟窿?
作为常年跑一线、试过几十款宝马车型的老司机,我听到这个数据的第一反应是:这不是简单的市场波动,而是一场结构性的“暴风雪”正在席卷这个德系巨头。 是产品力不行了?还是消费者变了?今天,我就带大家深挖这场“雪崩”背后的真相。
外观设计:经典仍在,但不够“炸”了
先说外观。最近试驾的全新宝马5系和X5,依旧是熟悉的“双肾”格栅+霍氏弯角”,线条流畅,比例协调,开在路上回头率依然不低。尤其是新款5系的分体式大灯和更扁平化的前脸,试图向电动化时代靠拢,风阻系数做到了0.22Cd,这在同级燃油车里算是顶尖水平。
但问题来了:“经典”正在变成“审美疲劳”。我在4S店跟几位潜在买家聊天,有位90后直言:“宝马这脸,五年前就这样,现在看有点‘老干部’了。”反观隔壁的蔚来ET7、极氪001,甚至新势力的小鹏G9,设计语言更激进、更数字化,年轻人自然会被吸引。
我理解宝马的克制——德系品牌讲究传承。但市场不等人,当“运动豪华”变成“标配”,光靠L形尾灯和天使眼,已经撑不起溢价了。
内饰与智能化:豪华感在线,但“车机”拖了后腿
坐进驾驶舱,宝马的用料和做工依旧没得挑。5系的水晶档把、Merino真皮、哈曼卡顿音响,细节质感拉满。可一开机,iDrive 8.5系统卡顿了两秒——这在2025年,简直像在用2015年的手机。
更让人皱眉的是语音识别。我试了三次“打开座椅加热”,系统两次听成“打开天窗”。对比一下理想L9的“双指令识别”和华为ADS 3.0的无缝交互,宝马的智能化,像一个穿着西装的学霸,突然被要求跳街舞——动作标准,但不够灵动。
一位老车主告诉我:“我买3系的时候,宝马车机是领先的。现在我儿子开小米SU7,说宝马像‘老年机’。”这话扎心,但真实。不是宝马没进步,而是别人进步太快。
动力与操控:宝马的“看家本领”还灵吗?
必须承认,操控,仍是宝马的护城河。
我试驾的530Li,B48 2.0T高功+8AT+后驱,动力输出线性,转向精准,底盘调校兼顾舒适与支撑。跑山路时,车身姿态控制极稳,那种“人车合一”的沟通感,新势力们还在追赶。
但问题也出在这儿——现在有多少人还追求“驾驶乐趣”?
在城市通勤平均时速不到25km/h的今天,更多人关心的是:能不能自动泊车?能不能OTA升级?能不能语音调空调?宝马引以为傲的“后驱驾驶感”,在拥堵的早高峰,可能还不如一个座椅按摩功能来得实在。
电动化转型:i系列“起了个大早,赶了晚集”
说到电动化,宝马其实不慢。2013年就推出了i3,是最早布局纯电的豪华品牌之一。可如今看,i3成了“小众情怀”,iX、i4销量平平,i3轿车月销不过千辆。
我开过i4,536马力,零百3.9秒,性能炸裂。可一位潜在买家问我:“这车能用蔚来的换电吗?”我摇头。“那充电方便吗?”我又得查APP才能回答。再看蔚来、小鹏、理想,已经建起了覆盖全国的自营超充网络。
宝马的电动战略,像一个优等生按部就班地做题,可新势力们直接换了张考卷。当“补能便利性”成为电动车核心指标,宝马的“性能导向”反而成了次要项。
安全与辅助驾驶:L2级够用,但不够“聪明”
宝马的主被动安全配置一直在线,全系标配AEB、车道保持、盲区监测。L2级辅助驾驶在高速上表现稳定,跟车、变道都不拉胯。
但别忘了,华为、小鹏已经上路L3级城区自动驾驶试点了。 我在高架上用过宝马的驾驶辅助,系统频繁退出,需要不断接管。而试驾小鹏G6时,自动变道丝滑得像老司机,甚至会“博弈”加塞车辆。
不是宝马不安全,而是消费者对“智能安全”的期待,已经从“不撞车”升级到“像人一样开车”。
真实用户怎么说?
我在宝马车主群做了个小调研,三位真实用户反馈:
张先生,5系车主(2020款): “去年想换i5,试驾后觉得内饰太素,车机太慢,最后买了极氪001。宝马服务好,但电车真没惊喜。”
李女士,X3车主: “喜欢宝马的驾驶感,但每次OTA更新都要去4S店,太麻烦。朋友的小鹏每月自动升级,羡慕。”
王先生,iX3老车主: “开了三年,续航打折严重,售后说电池衰减是‘正常现象’。现在看特斯拉和比亚迪的三电质保,觉得当初买早了。”
这些声音,或许比销量数字更值得宝马警醒。
竞品对比:豪华三强,谁在掉队?
我们拉上奔驰、奥迪,做个简单对比(数据来源:乘联会2025年7月销量):
车型 宝马(万辆) 奔驰(万辆) 奥迪(万辆)
7月在华销量 2.66 4.82 5.17
奥迪靠A6L、Q5L的大幅优惠稳住基本盘,奔驰靠EQE和GLC的电动化转型抢市场,而宝马,卡在中间。
再看新势力:理想单月交付超4万,蔚来超2.3万,小米SU7首月破2万。宝马的2.66万,不仅输给传统对手,还被新玩家逼到墙角。
为什么是宝马先“雪崩”?
我认为有三个深层原因:
电动转型“温吞水”:宝马坚持“油电并行”,结果燃油车受冲击,电车没爆款。反观比亚迪,ALL IN新能源,吃尽红利。
品牌光环减弱:过去“开宝马,坐奔驰”是身份象征。现在,开蔚来、理想也能彰显品味,甚至更“科技范儿”。
用户运营脱节:宝马的APP功能简陋,社群互动少。而理想车主能参与产品共创,小米SU7用户直接给雷军提建议——用户不再是“消费者”,而是“共建者”。
未来怎么走?宝马还有机会吗?
当然有。宝马的底盘技术、整车调校、品牌底蕴,仍是顶级。关键是怎么打这张牌。
我建议三条路:
加快电动化节奏:下一代Neue Klasse平台必须一炮而红,别再“油改电”。
重构智能体验:车机系统可以和高通、百度深度合作,别再闭门造车。
放下身段搞用户运营:学学蔚来的NIO House,让车主真正有归属感。
毕竟,豪华的定义,正在从“别人看得见”转向“自己感受得到”。
最后,抛个问题给大家:
如果你有50万预算,会选一台驾驶感一流的宝马5系,还是一台智能化拉满的理想L9或蔚来ET7?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选择。我会认真看每一条留言,也乐意和各位车友深入探讨。
顺便说个花絮:上次试驾i5,我顺手拍了段视频发朋友圈,结果被宝马区域经理私信:“老铁,能不能删了?说车机卡……影响不好。”你看,连内部人都知道痛点在哪。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