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力斯上市依赖、独立、突围与新样本
如果你关注国内新能源车圈,可能对赛力斯并不陌生,毕竟它最近轰动港股市场,成了中国最大IPO之一,大家都在谈论它的“资本神话”,但其实大多数人只盯着华为给它带来的光环,忽略了一个更深刻的现实——真正的突围要靠自我进化,而不是永远站在别人的肩膀上,这也是我想讲的新观点,赛力斯的上市已不只是“沾光”,更在挑战产业格局的旧有惯性。
我们都知道,赛力斯跟华为绑得紧,正是靠华为的技术和渠道,问界M9、M8两款旗舰蹿红,切下BBA利润蛋糕,让赛力斯一举爆发,资本市场也因此愿意买单,港股上市认购火爆,市值一度冲破2200亿港元,直接跻身明星阵营,同步带动的还有机构们的高度参与,包括产业母基金、国际资金、券商巨头一起站队,气势如虹。
事实没这么简单,赛力斯风光上市的背后,是行业更难熬的深水区,别人看到它的高溢价、高毛利率——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涨逾三成,营收持续增长,问界销量冠军位坐了18个月,看起来钱途无忧,但其实业内都知道,现在的“赚钱”状态是豪车爆款拉动的结果,与华为供应链深度绑定,技术、品牌、销售网络几乎都要靠华为,采购额连年攀升,2024年上半年采购占比营收约三成,这种模式一旦“资源分流”,赛力斯就可能失去“独宠”的优势。
我们可以拿其他行业比比,比如昔日互联网公司依赖BAT生态起家,但后续能活下来的,一定是自研技术、产品创新,并不是单靠“平台爸爸”手里的流量。对标全球来丰田曾长期依赖日本银行与供应商的共生体系,但还是靠混动变革突围欧洲,这就是说,供应链绑定能解决一时问题,但要长期领先,核心技术、独立生态绝对是生存关键。
赛力斯这次上市有了不一样的意义,上市筹资的70%要投到研发,张兴海押下重注,布局三大方向升级“魔方平台”、推动智能驾驶与鸿蒙OS座舱、下一代电驱+增程系统,还专门掏出115亿现金,直接参股华为,引望10%股权,进一步绑定,又在今年“具身智能”领域发力,联合字节跳动下场,智能机器人赛道也要插一杠子,野心远不止做问界,还想成为“中国版特斯拉”。
这其实是一次战略转身,但挑战也巨大,看看财报,今年销售费用继续暴增,超过研发三倍以上,远高其他主流车企,现金流高但受限资金比例大,结构压力凸显,为了支撑爆款高速运转,资本补给不可或缺。再往远处赛力斯在华为“智选车”的地位变了,过去享受“独子”待遇,现在变成“长子”,资源被细化分流,“四界”同台竞争,享界S9、尊界S800也都想分蛋糕,问界的护城河有被稀释风险。
但赛力斯并没有坐等风口,它赶在业绩亮眼之际主动加码拼技术,把上市当成转型契机,而不是一场“收割”,这跟一批中国制造企业出海升级的路径很像,比如海尔当年舍弃只靠价格取胜,推自主研发冰箱,长期来看盈利才打开空间,甚至连新能源汽车的国际竞争格局也在变,像越南车企VinFast最近IPO虽高开低走,但其“自产电池+自动驾驶研发”能力还是被华尔街看好,谁掌控关键科技,谁才站稳全局。
目前赛力斯的举措包括,建设自有研发中心,累计投资今年已过50亿,还在招股书里承诺,投入资金还将继续加码智能驾驶算法与机器人业务,跟字节跳动合作,就是为了抢占AI+机器人万亿市场,摩根士丹利预估,到2050年全球机器人总数可达10亿台,是去年全球20大汽车企业总营业额的两倍,甚至英伟达黄仁勋也明确说,AI和机器人将成为最大机会窗口,这一领域的技术突破,可能让车企估值模型彻底升级。
再看赛力斯,赌的就是能否在当下“高端突破”的红利期,顺利迁移到“技术主导型”赛道,中国车企正在集体转型,蔚来不再光靠感性营销,小鹏积极自研智能驾驶,理想强调“智能空间”,大家其实都在抢创造力,赛力斯的具身智能布局是提前卡位,港股上市筹资不仅是补血,更是为生态突围做准备——比起做“华为概念股”,更好的身份是做“科技引领者”。
风险有目共睹,销售费用高企,研发转型成本巨大,短期业绩压力随着市场腾挪而浮现,问界的爆款能持续多久,华为资源能再分多少,海外拓展是否顺利,这些都是悬念,每一次行业跃迁,都是边赌边走,特斯拉也是如此,马斯克说“企业家的任务就是不断做高概率的决策”,而有数据表明,欧洲电动车市场2024年增长放缓,但机器人赛道的复合增速高达60%,赛力斯如果能降本增效,在智能机器人领域杀出重围,盈利能力有望提升到45%以上。
综上所述,赛力斯的上市不是终点,而是一次自我进化的起跑线,它想用技术破局,打破依赖,把资本舞台当成自证的主场,如果能顺利突围,不仅自己进入新周期,还能给中国车企提供一份“自主科技崛起、生态主导转型”的现实样本。
那么你怎么赛力斯这场“独立豪赌”能否成就真正的中国特斯拉,还是会被供应链深度绑定、爆款周期困局所拖累,能否跑赢产业下一个风口,这正是留给行业与市场的开放性问题。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