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将整顿“隐藏式车门把手” 车主:早该管管!

工信部近日发布《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公示,针对隐藏式车门把手在新能源汽车中广泛应用引发的安全问题展开专项整顿。此次标准修订计划明确要求强化车门把手在事故场景的安全逻辑,增加机械或断电保护等安全冗余设计,规范安全标志可见性,并对电动式门把手的防夹功能、动态试验方法等作出详细规定。该标准适用于M1类、N1类汽车及多用途货车,计划通过技术规范降低紧急情况下的逃生难度,保障救援通道畅通。

工信部将整顿“隐藏式车门把手” 车主:早该管管!-有驾

隐藏式门把手凭借科技感与空气动力学优势,近年来在新能源汽车中快速普及。数据显示,2025年国内新能源车型中隐藏式门把手渗透率已超9%,蔚来、小鹏等品牌全系车型均采用这一设计。其设计初衷是通过减少车身凸起降低风阻(理论上可降低0.01Cd),同时营造未来感交互体验。然而,这一设计在实际应用中暴露出多重隐患:2024年山西问界M7追尾事故中,隐藏式门把手因断电未弹出,导致救援人员被迫破窗施救,最终车内三人遇难;北方冬季门把手冻结概率达63%,哈尔滨车主实测远程预热后仍有23%无法弹出;特斯拉单个门把手更换费用高达3000-8000元,是传统门把手的20-50倍。

技术层面,隐藏式门把手依赖电子系统控制,碰撞后易因线束断裂、传感器失效导致功能丧失。工信部此次要求增加机械备份装置,确保断电或碰撞后仍可手动解锁车门,例如在车门内饰板下方设置应急拉手。**安全对比**显示,传统机械门把手在-20℃环境下故障率不足5%,而隐藏式门把手故障率高达47%,且紧急开门时间平均比传统设计多47秒。**市场动机**方面,车企为追求差异化竞争,将隐藏式门把手作为“科技标签”,但实测显示其风阻优化效果仅相当于空调多开10分钟,对续航提升微乎其微。

用户体验上,隐藏式门把手的学习成本显著。调查显示,超80%消费者认为其操作复杂,40%用户在断电后5秒内无法找到机械拉手。部分车型甚至取消门把手加热功能,进一步加剧北方用户冬季使用困境。**成本效益**方面,隐藏式门把手的故障率是传统设计的5-8倍,维修成本却高达20-50倍,形成“高投入、低可靠性”的矛盾。

此次政策将推动行业设计逻辑从“科技优先”转向“安全优先”。车企需重新评估门把手结构,例如小鹏汽车已启动“更好开的车门把手”研发,长安CS75 PLUS配备三种破冰模式,问界M8采用半隐藏式设计兼顾美观与机械解锁功能。政策还可能加速行业分化:注重实用性的车型(如宝骏云海、五菱星光S)回归传统拉手,而高端车型或通过技术升级(如大众ID.7的“扣碗式”设计)平衡安全与科技感。

对消费者而言,新规实施后,车门把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将显著提升。例如,应急拉手需采用醒目的颜色标识,电动门把手防夹功能通过动态试验验证,这些措施将直接降低紧急情况下的操作难度。行业专家指出,此举标志着汽车设计从“参数内卷”向“用户需求”回归,未来类似安全冗余设计可能扩展至其他智能部件。

此次整顿也为全球汽车安全标准提供了参考。欧盟已强制要求隐藏式门把手配备独立机械解锁装置,而中国此次通过强制性国标,将推动行业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为新能源汽车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火星财经sengcheng.com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