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刚听到的时候,我正跟一位做上汽所在4S店的老朋友聊车,他说:你知道吗,上汽乘用车好像要搞个独立销售公司,这个在他们体系里头还是头一回。他接着吐槽,以前各个品牌都自己干着,资源分散得让人头大,这会儿能不能通盘点儿好我也不好说。
这话让我一下子就来了兴趣。咱们先说点冷冰冰的数据,体感上,2025年前八个月,上汽集团整车批售大概275万辆(估算,渠道反馈说偏准),同比增长了近18%,其中自主品牌贡献了超过50万辆,增速差不多17.6%。门店数量也涨了,比如荣威和MG今年新增了约250家店,单是这两家的份额扩大,信号很明显。
但为什么上汽非得搞一个独立销售公司呢?这事儿有点像厨房里分工。以前烧一桌菜,主厨和副厨各做一部分,材料放哪儿都乱,效率就低。现在弄个专门的卖菜小组,专心卖菜,厨师提高了质量和速度,卖菜的人也可以专职研究客户口味,这样整体效率提升是必然。张亮、俞经民这俩人牵头负责,前者是数码营销老手,后者扎实的传统营销大将,这种搭配绝对不是随便猜的。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发现张亮不仅从数据业务转过来,还分管产品战略,这就意味着他不仅能玩数据花样,背后还能看产品的数据需求,防止搞得脱节。俞经民这名字在行业里挺响,得稳住现有客户资源,防止变革期出幺蛾子。
说到这里,你会问,市场竞争这么拼,这招到底能走多远?毕竟,现在整合销售,跟行业的品牌独立性和客户痛点贴近之间,怎么权衡?我个人感觉,内部整合的效率优势是无可争辩,但品牌个性能不能保住?这就像你家店里改成一个收银台,方便了流程,但老顾客的服务感受会不会被稀释?(这段先按下不表)
这次变革不是孤立事件。2025年初,上汽就已经把乘用车集团、海外出行、研发院所、创新公司等五家单位拉到一块,形成大乘用车板块,眼下这只销售独立小兵就是其中一环。
我记得去年跟研发部一哥聊过,他拿汽车平台比喻软件开发,说以前是各自写代码、画自己的界面,现在是在建个公共大框架,各负责模块各显神通,避免重复造轮子。销售公司独立出来,在这种背景下,无疑是把代码写好、界面清晰这件事推向终端体验。
不过我得提醒一句,我之前有点觉得独立销售公司肯定是让品牌走差异化路线,搞什么一车一策。但现在来想,张亮俞经民联手,我反倒觉得他们可能要的是统一作战,毕竟国内市场竞争激烈,分散打法不保险。这点,是我刚刚从表面理解,转而仔细研究领导班子背景的转折。
对比一下,同价位的吉利和上汽自主平台车,吉利经常是各品牌自行推广,旗下车型风格和营销特点差异明显。上汽则趋向集中操作和资源共享,无论哪个品牌,都能快速呼应市场反馈。这样一来,销售渠道和经销商获得的是一致的指导,而不是品牌各自为政的看菜下饭。
但这操作对渠道来说,有没有可能是好事未必多?毕竟经销商池子里的车型多了,管理却统一,这搞不好就是统一熊掌,总有人得当鱼,经营压力会不会又大了点?听说荣威最近新增250家店,有点像烧钱抢地盘,这种扩张会不会过快了?你怎么看?
我乱猜一句(不确定哈),上汽搞独立销售公司,可能还想突破传统经销商模式,搞点直营或者新零售什么的。数字营销加实地销售整合,也许他们想走得更贴近用户了。但具体咋操作,估计还得看未来半年动态。
对了,我顺便说说其他车企动作。长安刚刚换了不少人,从副总裁到执行副总裁,咱们熟悉的一个老销售,还跑去管合资品牌。东风也成立了新科技公司,敢在岚图那边招汪俊君,说明求变的不光是上汽。奇瑞则更猛,品牌事业群直接四分,且从原小米汽车挖来营销大拿,星途那个用户共创模式,听着就有点像共建小区,用户能不能真参与设计,究竟咋推进,真得看看后续。
这帮大厂动作频繁,是为啥?有没有可能就是车市逐步见顶,战线拉长,资源更紧张了?而且别忘了新能源、智能驾驶、网联,这些玩意儿不是单纯拼价格,更拼服务和交付能力——这就跟买手机比拼系统生态一样,车企得把全链条的环节都合一,才能留住客户。
临场小算了一下,以目前上汽自主品牌新车的渠道成本估计占整车售价的10%-12%(体感),如果通过集中化销售把渠道成本压缩个两三个百分点,按50万辆销量算,年节约成本起码上亿元,这可不是小数目。
也别被我说得太武断。毕竟汽车市场瞬息万变,用户喜好、政策环境啥的都在变。上汽这独立销售公司能坚持个三五年不改方案,那才真考验耐心和智慧。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想起来还没说呢,今年销量增速这么猛,难道真的跟营销体系调整有直接因果?还是说总体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大家顺势上去了?这两者间的关系,估计也得慢慢看,但肯定不是简单的线性提升。
最后聊聊我那朋友开4S店的感受,他说,我挺期待那个独立销售公司,但别把我们当成炮灰就行,别老指望我们赔钱撑场面。这句话里透出一丝无奈,也是真实。
那么留个问题给你们:当自主品牌渐渐形成一盘棋模式,品牌差异感能保住吗?毕竟大家都穿着差不多的销售制服,客户怎么挑出心头好?这市场究竟离个更聪明更接地气的打法还有多远?
我看到街边这台刚洗得锃亮的MG领航,车窗上还有水滴没干,想来这既是市场竞争激烈的痕迹,也是车企们努力调整的真实写照。你呢,有什么观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