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订单保卫战,战火正酣!
6月26日晚10点,小米汽车首款SUV车型YU7正式开启下定,瞬间点燃市场热情。短短3分钟大定突破20万辆,1小时飙升至28.9万辆,18小时锁单量更是定格在惊人的24万辆,这一数字堪比小米SU7上市13个月的总销量,或是特斯拉Model Y去年在华销量的一半。然而,狂欢背后,长达57 - 60周的标准版交付周期,却让竞品有了可乘之机,一场围绕订单的“截胡战役”悄然打响。
小米YU7的交付周期已远超行业常规,标准版需等待53 - 56周,顶配Max版快也要33 - 36周。这意味着首批锁单用户得等到2026年才能提车,新下订用户等待时间更长。这让不少用户陷入焦虑,北京车主甚至面临车牌指标有效期不足的窘境,退订损失5000元定金,不退又怕提车延期,真是左右为难。这“两难困境”正为友商创造了精准狙击的机会。
多家车企迅速响应,推出针对性政策。蔚来上海门店明确表示,购买蔚来车型可全额报销YU7的5000元定金;阿维塔除定金报销外,还承诺赠送车辆保养服务及32A充电桩。极氪与智己也有地域化差异的策略。这场“截胡”行动,让小米YU7的订单面临严峻考验。
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品牌销售已深入社交平台“挖角”,在小米锁单用户的评论区指导退订流程,甚至伪装成潜在客户在小米门店周边“蹲守”。而特斯拉则以科技实力差异化破局,炫技式的“无人交付”直击用户科技诉求。
交付周期拉长还催生了灰色产业链,闲鱼等平台涌现大量YU7订单转让,黄牛炒作进一步挤压真实车主提车空间。产能瓶颈则是小米的“阿喀琉斯之踵”,即便二期工厂投产,年产量也难以满足现有订单。
这场订单争夺战揭示了行业残酷现状,在新车上市窗口期,产能交付能力与产品力同等重要。小米YU7以“高配低价”和生态体验重构了对标Model Y的叙事逻辑,成功印证了市场对智能化与情绪价值的双重渴求。但产能短板让部分胜利果实被竞品蚕食。
2025年新能源汽车价格战愈加惨烈,YU7的爆发加速了行业洗牌。小米YU7的24万张订单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新势力冲击高端的巨大潜能,也暴露出供应链管控的致命课题。这场由交付周期引发的订单迁徙,正是2025年车市淘汰赛的缩影,胜负不在发布会聚光灯下,而在工厂车间与用户等待的漫长时间里。小米YU7的订单保卫战,战火正酣,结果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