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万辆里程碑——一汽-大众铸就中国汽车体系力典范丨人汽

三千万辆里程碑——一汽-大众铸就中国汽车体系力典范丨人汽-有驾

作者:王珊珊

一个月后,一汽-大众即将迎来一场特别的庆典——第3000万辆整车的下线里程碑。自此,一汽-大众也将成为国内首家实现这一成绩的乘用车企业。

一组数字能够充分彰显这场庆典的特殊性:34年来,一汽-大众以5大整车制造基地为中心,牵引发展汽车产业集群——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就业岗位超50万个,拉动上游供应商1900多家,采购额1600多亿元;带动下游经销商1500多家;连续6年中国合资车企销量第一、燃油车市场销量第一,累计上缴税金超7200亿元。

当前,汽车产业正经历深刻变革,但造车并非百米冲刺,而是一场考验耐力与韧劲的马拉松——既需要爆发力,更需要持久的定力和体系能力。

三千万辆里程碑——一汽-大众铸就中国汽车体系力典范丨人汽-有驾

近日,“3000万信赖 出众向新 一汽-大众匠心溯源之旅”在长春基地启动,人汽传媒通过深入工厂与质保实验室等实地探访,并与规划、技术、质保及营销团队展开面对面交流,零距离探秘这一系列成就背后坚实而强大的“体系力”。

规划部:生产制造的“中枢神经”

如果把中枢神经比作是人体的司令部,那么,规划部就是一汽-大众达成3000万辆成就背后的“中枢神经”。

作为链接研发和生产的重要环节,规划部工作内容覆盖“研发-生产-售后”,其职能:一是要保障新产品项目高质量、快速导入批量生产;二是要发挥制造领域的统筹作用,实现精益的生产运营;三是要建立自主能力和制造技术储备,掌握可持续发展主动权。

“碰撞安全、腐蚀锈蚀、车身异响、漆面质量、气密性,在用户最关心的5个问题上,一汽-大众远远好于行业平均水平。”一汽-大众规划工艺技术部部长郎庆东自豪地说道。

三千万辆里程碑——一汽-大众铸就中国汽车体系力典范丨人汽-有驾

9月10日,在雅安市名山区同贯路与318国道交汇处红绿灯路口,一辆40余吨的大型罐车在右转弯时发生侧翻,将旁边的一辆一汽奥迪2021款A4L压扁,车辆严重变形。但是A柱和B柱凭借高强度车身结构,为驾驶员支撑起了生存空间。车主仅受轻微擦伤安全脱险。

事后,这位车主和他的爱人向这台送入报废厂的A4L深深鞠了一个躬,以感谢救命之恩。这一举动引发社会热议,网友们对于一汽-大众车辆品质都给予一致的高评价。

三千万辆里程碑——一汽-大众铸就中国汽车体系力典范丨人汽-有驾

在郎庆东看来,安全并非偶然,而是精心设计和追求卓越的结果。

这份安全感不仅来自规划部在生产环节筑起的“精密监测网”:320多个关键部位的螺丝拧紧过程全程监控,190多套高精度设备确保每一次拧紧都精准到位,所有数据保存15年可随时追溯。

更来自规划部牵头推行的一系列高规格工艺:采用高标准镀锌件,零件间缝隙采用AI视觉技术实现自适应密封涂胶,独有的空腔灌蜡技术,让腔体100%覆盖均匀致密蜡膜,彻底隔绝腐蚀。

三千万辆里程碑——一汽-大众铸就中国汽车体系力典范丨人汽-有驾

可以说,3000万辆背后,是每一天的精益求精,是每一位规划人对匠心的坚守。

“因为有高标准的工艺技术和先进的智能制造体系,才能在践行国家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保障商品质量。”

近期,工信部组织评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典型创新成果”,规划部凭借汽车关键点焊技术及周边核心装备开发、全自主汽车诊断技术、冲压自制件材料数字化运营及成本优化、汽车外覆盖件轻量化材料应用等4项成果助力一汽-大众成为吉林省唯一一家获评企业,成为全国入选数量最多的企业。

非但没有想象中的傲娇,规划部还有着些许危机和焦虑。

目前,一汽-大众拥有大众、奥迪、捷达三大品牌,共有33款在售商品。2025年3月,中德合作取得重大突破,一汽-大众引入11款有竞争力的全新商品,明年就是启动大年。

三千万辆里程碑——一汽-大众铸就中国汽车体系力典范丨人汽-有驾

如何达到严格苛刻的质量标准?如何高标准进行交付?11款产品放在哪个基地哪个工厂生产?如何把钱花在刀刃上?每一个都是重要课题。

郎庆东向人汽传媒表示:

第一要考虑各工厂产能负荷,合理的产能利用是保障各基地未来稳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第二要考虑各工厂与待布局产品的平台协同性,平台协同性越高,新产品的产线改造投资、零部件投资和材料成本就会越低;

第三要考虑各工厂车型的投放节奏,合理的产品节奏规划可以将工厂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三千万辆里程碑——一汽-大众铸就中国汽车体系力典范丨人汽-有驾

作为生产制造体系的“大脑”,规划部用卓越的统筹力,为一汽-大众实现3000万辆整车下线铸就了基座,也为迈向下一个千万辆时代,绘制了清晰的蓝图。

技术开发部(TE):前沿技术的开拓者

34年间,中国汽车行业风云变幻。真正的突破早已不在于销量的波动,而是在静水深流之下的技术布局。

作为一汽-大众的创新策源地,技术开发部始终是前沿技术的开拓者,是3000万辆规模达成的“关键支柱”。

“34年,我们准确把握每一个历史时机,与中国汽车工业的进化同频共振。”一汽-大众技术开发总监、首席技术官邓国辉表示。

三千万辆里程碑——一汽-大众铸就中国汽车体系力典范丨人汽-有驾

从第一阶段(1991-2009)技术引进,体系初建;到第二阶段(2009-2024)技术跟随,参与开发;再到第三阶段(2024年-未来)自主创新,主导开发——技术开发部的角色也经历了明显的转化——从品质的“恪守者”与“验证者”,到需求的“转化者”与“适配者”,再到如今创新的“突破者”与“引领者”。

时至今日,一汽-大众已在全国拥有7大研发基地,技术研发人员接近4000人,其中工程师占比近7成,部门平均年龄35.4岁,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近6成。

结合股东双方的核心技术能力,技术开发部门重点布局架构、座舱、智驾、三电及造型等领域,续夯实燃油车王者地位。同时,在三电两智方面取长补短,加速突破。

三千万辆里程碑——一汽-大众铸就中国汽车体系力典范丨人汽-有驾

燃油车技术方面,一汽-大众生产装配的、被誉为“第二代黄金动力”的EA211 Evo 二代1.5T发动机,采用目前大众汽车集团最尖端的技术,动力响应速度提升约50%,WLTC油耗最大降低30%。奥迪最新E³ 1.2电子架构,凭借高算力、高扩展性及灵活的迭代能力,让豪华燃油车进入数字智能时代。

新能源技术方面,一汽-大众主导研发的J01新能源整车项目,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全自研的混动中心,在双擎变速箱、1.5L混动专用发动机、Nie60电池等核心技术上,均有突破性成果;定位为大众集团中国区混动能力中心,主导自研的混动专用发动机,通过高效燃烧技术、低摩擦技术,实现了热效率突破47%,已达到全球领先水平。

电动化转型方面,一汽-大众累计投入已达到百亿规模,采用全新的电动车平台,全面升级电子架构,CEA区域架构实现单车内控制单元数量大幅减少30%、成本优化40%、研发提速30%。

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是,面对新技术快速迭代,技术路径多种多样,用户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这意味着,科技创新如果没有自我约束机制,没有更高的理念做支撑,很可能成为一种负担。

“创新与责任密不可分。无论创新步伐多快,品质都是我们的承诺,安全都是我们的基准。”邓国辉表示。

三千万辆里程碑——一汽-大众铸就中国汽车体系力典范丨人汽-有驾

在技术过程中,一汽-大众有三个原则:

第一,坚持“以客户为中心”,技术开发并不是为了炫技,而是要为客户带来价值;第二, 构建平等共赢的伙伴关系;第三,坚持负责任地推动创新,技术必须安全、可靠、值得信赖。

以自动紧急制动(AEB)功能为例,每十万公里最多仅允许发生一次误报警,这一距离相当于用户约十年的日常用车里程。

规模之上,是责任。站在3000万之上的新起点,一汽大众何以制胜?

在邓国辉看来,合资未来商品成功之道有三个关键:一是本土研发速度提升;二是行业领先成本控制;三是坚守高品质要求。

“品质坚守是底色,突破创新是未来。坚守与突破融合,才是一汽大众对高品质的完整答案。”

质保部:“品质安全”的坚实护盾

3000万辆整车下线的背后是3000万客户的信任,这离不开坚实而强大的质量保障体系作为核心支撑。质保部是最坚实的“品质护盾”。

“质量是一把手的责任。”一汽-大众质量保证总监张博介绍。

三千万辆里程碑——一汽-大众铸就中国汽车体系力典范丨人汽-有驾

自一汽大众成立之初,质保在公司各个管理层面就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职能之一,并直接向总经理汇报。

从研发项目、供应商的质量、批量质量一直到售后质量,质保部的职责一直贯穿整个商品诞生的过程、贯穿商品全生命周期。

在张博看来,“干质量是一个良心活,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众所周知,一辆车由成千上万个零部件构成,每一个零部件都由不同的原材料构成。可以说,整车品质高低首先要取决于原材料的高品质,而检测中心(实验室)就是材料高品质的守护者。

目前,一汽-大众质量保证检测中心总投资3.2亿元,占地16000㎡,各类检测设备1780台,现阶段可以开展的检测项目达到400项以上。30多年来建立的材料标准多达1300余项,这些检验项目覆盖了从材料到零件乃至整车维度。在业内,检测能力首屈一指。

三千万辆里程碑——一汽-大众铸就中国汽车体系力典范丨人汽-有驾

相较之下,国内车企中很大一部分主机厂没有零部件实验室,没有自己的验证手段,只能依赖供应商自检,或者找第三方资源完成测试,主机厂依据报告给予认可。

以CT实验室为例,一汽-大众是国内率先应用工业CT并对零件技术开展缺陷检测的主机厂。

在参观过程中,人汽传媒看到了两台总价值超过1600万的CT,它们对零部件质量的检测分辨率最高可达500纳米,约为头发直径的二百分之一,零部件内部再微小的瑕疵也无所遁形。

实验室负责人向我们展示了某友商汽车的发动机支架以及汽车的轮毂,他们都在使用的过程中发生了断裂,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风险。

“我们会在每款新车的认可阶段,对所有的铸造零件进行细致的扫描评价,同时我们的统计率标准也是全行业内最严格最全面的。”

据介绍,一汽-大众采用的是和兰博基尼、宾利、保时捷相同的标准体系,业内其他车企大多是在学习大众标准的基础上进行放宽。毫不夸张的说,大众标准就是行业标准的天花板。

三千万辆里程碑——一汽-大众铸就中国汽车体系力典范丨人汽-有驾

除此之外,一汽-大众还有依托气味实验室和“金鼻子”团队,对车内空气中300多种物质进行监测与评价,守护健康座舱。为杜绝车身异响,质保部在整车异响转毂实验室模拟5种不同路面,并在一汽-大众综合汽车试验场28种试验路段上进行100%全覆盖测试。

一间间面积不大的实验室,却是照射德系高品质最好的镜子。

革新不止局限于产品与技术,而是与整个产业链共振。34年来,一汽-大众在汽车产业链升级中凝聚起一个越来越广阔的“朋友圈”。

面对汽车产业深刻变革,一汽-大众率先打破传统质量管理边界,构建行业领先的“客户导向预防式质量管理体系”,在供应链领域创新实施“供应商三化”工程:

通过“工位绿化”锁定关键特性参数,“要素固化”建立要素版本管控机制,“管控数字化”构建S-QPRO实时监控网络,实现53.6%供应商质量问题源头管控。

三千万辆里程碑——一汽-大众铸就中国汽车体系力典范丨人汽-有驾

在供应商领域,有一个普遍的说法:只要是一汽-大众的供应商,再给其他主机厂供货时就可以“免检”。可以说,一汽-大众A级供应商就是一块自发光的金字招牌。

人汽观察:

34载栉风沐雨,3000万辆里程碑,见证了一汽-大众作为国民汽车品牌的责任与担当。

从引进技术到自主创新,从单一车型到全谱系布局,一汽-大众始终坚守"以客户为中心"的初心。

这个过程中,它将自己进化成了一个传统又现代的企业。

传统的是价值观:从单一商品迭代到全体系能力进化,一汽-大众正以“以客户为中心的长期主义和利他主义”为内核;

现代的是技术:从燃油车型的智能破局,到新能源领域的技术深耕,总在带着行业伙伴推陈出新。

它将长期主义与利他精神融入企业血脉,在燃油车智能化升级与新能源车技术攻坚的关键节点,始终以先行者姿态引领行业变革。

这份不跟风、不逐利的定力,正是其穿越市场周期、赢得用户信赖的核心密码。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