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汽车Q2营收206亿创新高 下半年单季盈利在望

小米汽车,一个自带流量的“话题制造机”,最近又把大家的心弦拨得七上八下。一边是财报数据亮眼,营收创新高,汽车业务有望下半年实现单季盈利,简直是“闷声发大财”的典范;另一边,却是无数准车主在“产能地狱”里苦苦挣扎,等车等到望眼欲穿,甚至被“未交车先结清尾款”的骚操作搞得一头雾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小米集团股票价格走势图及成交量分析(2023年5月至8月)

订单狂潮与交付“慢半拍”的冰火两重天

小米YU7,这辆被寄予厚望的SUV,一经发布便引爆市场。发布会后短短18小时,锁单量就突破了惊人的24万辆,这数据放眼整个中国新能源汽车史,都堪称“顶流”。雷军的号召力,小米的品牌魅力,以及产品本身的吸引力,共同铸就了这场订单狂潮。然而,狂热的订单背后,却是交付的“慢半拍”。
小米科技公司标志展示于现代商业建筑外墙

以杭州的俞女士为例,她对YU7情有独钟,销售也信誓旦旦地承诺年底前提车。结果呢?锁单后系统提示,预计交付周期长达52-55周,也就是最快也要一年后才能提车。这不仅意味着她可能错过新能源车购置税全额免征的政策红利,平白多出上万元的购置税,更让她对销售的口头承诺产生了深深的质疑。这种“画饼”行为,无疑是对消费者信任的巨大消耗。

“产能地狱”的轮回与用户权益的博弈

小米汽车的交付困境,并非个例。在车质网、黑猫投诉等平台上,关于YU7交付周期过长、锁单系统BUG、未告知明确交付周期等投诉比比皆是。甚至有数百名准车主联名要求退定金,理由是小米汽车在销售过程中未明确告知交付时限,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更令人费解的是,部分准车主在车辆尚未下线、甚至还在排产阶段,就被要求提前支付尾款,否则订单可能被取消,定金不退。小米汽车方面解释称,这主要是针对提出过延迟交付或评估有较高提车风险的用户,担心车辆生产出来后用户反悔,影响正常交付。然而,这种“未交车先收全款”的做法,明显偏离了正常的交易习惯,也与小米汽车此前“支持验车后付尾款”的公开表态相悖,被律师质疑为涉嫌“霸王条款”。

盈利预期与用户体验的平衡术

尽管交付问题频发,但小米汽车的财报数据却异常亮眼。2025年第二季度,小米集团总收入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30.5%,经调整净利润大增75.4%。其中,智能电动汽车收入达到206亿元,同比增长233.9%,交付新车81302辆,同样创历史新高。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小米坚定不参与价格战,当前首要任务是尽快交付手中订单,并有信心完成年初设定的35万台汽车全年交付目标,甚至有望在下半年实现单季盈利。
2024年第二季度智能电动汽车及AI创新业务收入及销售成本分析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反差:一边是资本市场对小米汽车盈利能力的乐观预期,另一边却是消费者对交付速度和用户体验的强烈不满。小米汽车的“产能地狱”并非首次,早在小米手机初期也曾遭遇类似困境。如今,小米二期工厂已竣工,三期工厂也在规划中,但从投产到全面达产仍需时间。如何在这场“速度与激情”的较量中,平衡好订单、产能、交付与用户体验,将是小米汽车能否真正站稳脚跟的关键。
小米公司总部大楼的现代玻璃幕墙建筑。

未来展望是“等等党”的胜利,还是“等等党”的悲歌?

小米汽车的未来,无疑充满了变数。它能否在2027年成功进军欧洲市场,能否持续提升产能,能否真正实现全面盈利,都将是市场关注的焦点。对于那些仍在苦苦等待的准车主而言,这不仅是一场对耐心和信任的考验,更是一场对自身权益的博弈。

我们必须承认,技术创新和市场爆发力是小米的强项,但制造业的复杂性和供应链的韧性,才是决定其长期发展的基石。小米汽车的这场“大考”,远未结束。它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提升产能,更要优化订单管理,透明交付流程,尊重消费者权益,才能将“米粉”的热情真正转化为持久的市场优势。否则,再火爆的订单,也可能在漫长的等待中,被消磨殆尽,最终成为“等等党”的悲歌。毕竟,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用户的耐心,比黄金更珍贵。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