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高架理想MEGA遭追撞燃起大火,车主安全逃生,感谢安全性能

高架追撞引发火灾,理想MEGA三分钟被烧毁,车主却毫发无伤自救逃生。

杭州空港那天的事故现场浓烟滚滚,许多人赛后回想都觉得后怕。

如果不是当事车主及时打开车门逃出来,这场80码时速下的撞击,恐怕又是一桩让家属悲痛的新闻。

杭州高架理想MEGA遭追撞燃起大火,车主安全逃生,感谢安全性能-有驾

更离奇的是,车主居然还能回来从车里拎东西走,说起逃生体验时一脸镇定,还特意提到“换别的车,估计真的出不来”。

高管在现场协助并公开表态,要是下次还选MEGA,理想承诺会给出便利,让不少网友发出“这套路真会玩”的质疑声。

杭州这场高架起火,说是意外,却又有点必然感。

那天下午近三点,太阳晒得人汗涔涔,一辆黑色小轿车突然违规切道,从第二车道一把钻进第三车道,拦住了正常由北往南飞驰的理想MEGA。

那台刚刚上市没多久,静谧庞大,外表还一股子科技味道的MEGA,根本没闪过去,80公里的速度根本刹不住,直接撞上桥墩。

一声沉闷的钢铁碰撞敲醒了周围的人,不到三分钟,车就着了——火苗迅速吞噬整车,黑烟在高架上空膨胀,像一条巨大的黑蛇,吸引了无数关注。

你在视频里也能看到,车主慌而不乱,从驾驶座边探出身,动作利索地推开了车门。

那一刻没人关注技术参数,所有镜头和目光,都只盯着他活着出来没有——毕竟理想一直被号称“家用车安全天花板”,事发时修车厂的师傅甚至夸,用力甩门都能弹开。

可你听车主后来怎么说的?

“真是理想救了我,不夸张的话,别的车我命就没了。

这门开的太轻松了,人平安一切都好。”

而让人感慨的是,他居然回去又进车内捡了点急用的东西,依然顺利推门。

想想真让人后脊发凉,80公里的碰撞,惊魂未定还得进火场,光凭这一点,理想MEGA的车体结构和电控没有致命卡死,算得上合格。

事故发生后的后几分钟,杭州空港高架北向南的彭埠互通口被紧急断流,通勤车辆被迫绕行。

消防队赶到时,MEGA早已全身碳化,底盘焦黑一片,空气里全是变质电池和塑料燃烧后刺鼻的味道。

管理团队动作也不慢,第一产品线总裁汤靖发了微博,表达高度关注,表示公司同事正赶赴现场协助处理,而他本人还在评论区感谢车主认可安全性能,“如果有复购意向,会在合法合规范围内提供便利”。

人们的质疑声却几乎同时响起了。

有人认为,80公里的撞击力没错很大,但理想MEGA作为高端新能源汽车,电池热失控得这么快,实在不太正常。

“起火太快会不会是电池包间距太紧了,设计没留冗余空间?”

“有无热管理缺陷?”

类似的评论立刻在网络上炸开。

其实早前权威机构报告就指出,MEGA的电池冷却存在某种程度的迟滞风险,虽然本次所属车辆详细状况还在调查中,但业内对“新能源汽车安全”这个词越来越敏感也并非无的放矢。

杭州高架理想MEGA遭追撞燃起大火,车主安全逃生,感谢安全性能-有驾

与此同时,MEGA车主的“感谢救命”和二次复购表态也让一些网友感到不快。

说实话,“轻松开门”是所有家用车安全标准里的最低要求,门打不开才应该追责,被烧成空壳还能回头感谢,未免有点讽刺。

更别提理想提出合法便利优惠,有种见缝插针的宣传意味,仿佛趁一次灾难,巧妙包装口碑。

行业内有经验的老司机私下私语,“车辆门锁结构的基础安全,做到合格标准没有啥特殊的,关键是火灾本来就不该这么快。”

这其实不是理想第一次因为新能源车着火被推到风口浪尖。

今年6月,哈尔滨一辆理想车在地库自燃,厂方很快给出“车主存打火机致意外”的结论,双方还曾因责任归属闹得不可开交。

去年合肥L8起火事件更值得一提。

厂方公告说是“碰撞引发”,可车主拆解后发现中控线束被严重灼烧,疑有提前短路。

围观群众一片哗然——你车不只是挤牙膏式提升配置,最基本的电线布局和热隔离都得过关吧?

新能源汽车维修成本贵得离谱,这从保险行业和独立调研数据一查便知——中保研披露,新能源电池包单件零整比超出燃油车甚多,部分车型换个电池竟超整车原价四成。

也正是因为电池包设计、热失控和维修费用连环牵制,大家心里才容易揣摩,“小问题能不能变大祸”?

这次理想MEGA被烧个精光,幸亏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但背后的那份“不安”其实是整个行业的——以后谁还敢大意?

也不是说别家车企就比理想好多少。

新能源车企集体“割用户”的传统由来已久,去年北京就有个体汽修被多家大厂联手起诉,只因他们用第三方配件和拆解技术,打破了官方售后体系的暴利闭环。

很多新能源车主碰到小毛病都得托关系、被捆绑进高昂维修套餐。

你信不过厂家的质量成绩单,可售后又不肯放你出去自由觅技术,大家彼此猜忌,最后落得一地鸡毛。

这不光是理想的问题,是这个新兴行业还没健全的通病。

回到杭州高架上的这个夏日傍晚,黑色MEGA车主站在烧焦的残骸前,说“感激理想救了一命”,其实多少带点心理防线作祟;他想复购,或许真是刚获新生的感激,也未必完全是对车辆本身的满意。

厂家携手车主合体展现“品牌温度”,但网友冷嘲热讽“没被烧死还要谢天谢地”,恰恰反映出现代人对安全感的无底线妥协。

对这类“起火快,逃生顺”的案例,我们既不能简单粉饰太平,也不必上纲上线地妖魔化。

新能源车高速碰撞确实困难重重,但如今明明有那么多技术储备,做不到大幅提升电池抗冲击和热管理,就该被质疑。

品牌的应对,不该只停留在“感谢你信任,如果你想买还能给你点小恩小惠”这种表面文章。

更扎实的,是拿出实打实的测试数据、公开透明的责任认定,以及第三方的审查结论。

毕竟,安全,才是所有用户真正复购和信任的基础。

杭州理想MEGA此番高架逃生,从设备到人心,再到行业供给链的上下游,都狠狠暴露了一次新能源汽车领域摇摆不定的安全课题。

普通家庭开新能源,本就图个安稳和用车成本低,可真遇到极端事件,能否化险为夷,比什么優惠卷都值得车主心存感激。

希望下次新闻的主角,不再是“四分钟门还开得了”,而是再也没有人需要靠“能逃出来”,来证明买一次车的决心了。

你也许会疑惑,到底什么才算合格的汽车安全?

或许只有等我们不再对“逃出生天”抱以庆幸,而是车辆本就该如此自如地守护每一个平凡人的日常,新能源汽车和车主之间,才算真的彼此成全。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