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 EVAM 主席蔡德明:中国车企怎样破局东南亚市场?
近些年,新能源汽车在全球范围内迎来了迅猛的发展势头。特别在东南亚,马来西亚作为区域内的经济大国,正逐渐成为我国汽车企业海外扩张的重要目的地。面对这一过程中所包含的诸多机遇与挑战,我们有必要进行一番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中马汽车合作开端
2017年,吉利公司成功购得了马来西亚宝腾汽车49.9%的股权。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汽车技术同东南亚制造资源实现了深度结合。在此合作框架下,吉利向宝腾提供了模块化设计、新能源动力系统等核心关键技术。这些技术的引入助力宝腾提升了生产线效率,同时构建了一套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宝腾公司依托国内的制造基地和销售网络,承担了车辆的组装和区域市场的管理工作。目前,得益于吉利的技术支持,宝腾的新能源车型已成功出口至泰国、印尼等东南亚国家。
当地市场进入门槛
马来西亚作为东南亚汽车制造的重要基地,对外资企业入驻有着明确的规定。我国汽车企业若想在马来西亚稳定发展,必须雇佣当地员工,推动当地技术和产业水平的提升,这样才能赢得政府的青睐。蔡德明指出,一些中国汽车企业采取的低价竞争策略可能会造成不正当竞争,而技术转移的“形式化”表现对当地产业升级并无实质性帮助。因此,这促使中国汽车企业思考如何更有效地融入当地市场。
多元布局建议
蔡德明提出,若想我国汽车品牌成功打入当地市场,需采取多元化的策略。在生产环节,可与宝腾、Perodua等本土汽车企业合作成立合资企业,利用它们的制造设备进行本地化生产。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应优先与本地零部件供应商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研发满足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采用这种做法,可以更有效地运用当地资源,进而达到双方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目的。
消费者接受情况
马来西亚民众对电动汽车的接受度逐渐增强,然而目前仍处于市场培育期。促使消费者购买电动车的关键因素包括政策扶持和使用成本较低。到2024年年底,马来西亚共安装了4300个公共充电站,政府计划到2030年增加到1万台。不过,这些充电站主要分布在吉隆坡、槟城等大城市。
推广与品牌表现
为增强消费者对电动车的了解,马来西亚电动车协会联合众多企业,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协会定期举办“电动车体验日”,同时在商场和社区设立了试驾区域。目前,比亚迪、奇瑞等中国品牌在本地市场表现优异,其产品的高性价比和智能互联特性赢得了广泛好评。这些中国品牌在本地服务网络的建设方面还有不足之处,而且维修等待的时间相对比较长。
全球视野下的合作
从全球视角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全面扭转了行业的发展格局,更为马来西亚提供了产业升级的新机遇。马来西亚因此有机会承接我国汽车制造商的海外生产能力转移,有望在东南亚地区成为制造业的中心。马来西亚有望在电池原材料加工及回收体系构建方面与我国加强合作,此类合作将实现产业间的互补,并带来双方共同收益。
我国汽车厂商在马来西亚的运营或许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还请各位专家各抒己见。另外,恳请大家为这篇文章点个赞,并且将它转发给更多的人。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