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34万买的高端SUV,何先生说开着像“歪把子”,孩子都坐晕了,厂家:2厘米差距而已,放心开,很安全

觉得内容不错的话,给作者一个关注吧!下次更新就能第一时间找到我咯~感谢喜爱,继续努力!

浙江绍兴的何先生花了34万块钱,办了件大事儿。

他提了辆新车,纯电的SUV,叫智己LS7。

这车可不是普通代步车,带独立空气悬架呢,奔着舒服去的。

可开了才三四个月,他就感觉不对劲了...这车,咋一边高一边低呢?

他这一折腾,就是两年多。

01

这事儿吧,搁谁身上都得纳闷。

34万块钱,买回来一辆车,开着开着,发现车是“歪”的。

何先生碰到的情况,就是这悬架左右两边高度不一样。

具体来说,是左边两个轮子高,右边两个轮子矮。

你想想这个画面,一辆车,左边高右边低,这不就成“斜”的了嘛。

02

这车是,在智己汽车绍兴越城用户中心买的。

花了34万左右。

刚提车那会儿,肯定都是高高兴兴的。

结果开了才三四个月,问题就暴露了。

何先生也不是个不讲理的人,发现问题,第一时间就找了4S店。

毕竟车还在质保期内,出了问题厂家得管。

03

咱们得说,一开始4S店和厂家的反应还算可以。

听说了这个情况,厂家那边就安排了维修。

给出的方案是:更换悬架总成。

这可不是小修小补了,悬架总成算是底盘上的核心部件了。

按理说,这么一换,问题总该解决了吧?

可结果呢,换完了,问题依旧。

还是那个老样子,左高右低。

这就让何先生心里彻底没底了。

换了总成都不行,这到底是啥毛病?

04

从那以后,两年多过去了,何先生就陷进这个事儿里了。

他自己也是个较真的人,既然换了还不行,他就自己量。

当着记者的面,他拿出卷尺,现场就测量。

记者可能也不太懂,就问他,为啥是量轮毂到轮眉这个位置,有啥讲究吗?

何先生解释说,这法子还是4S店的技术员那么量的。

他说你要是量车身到地面的距离,那不准。

为啥呢?

万一两个轮胎的胎压不一样,一个气足一个气亏,那你量出来的高度肯定有差别。

但轮毂是铁的,它不会变形啊。

所以量轮毂上沿到轮眉的距离,这个是最准的。

05

说干就干。

先把卷尺拉到左前轮,一量,不多不少,70厘米。

然后走到另一边,右前轮。

卷尺一卡,嚯,72厘米。

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差了2厘米。

2厘米是啥概念?

差不多一个成年人手指两指宽了。

这已经不是什么“微小误差”了,这肉眼仔细看看估计都能看出来。

光前轮这样吗?

不是。

何先生又用同样的方法,去测量了两侧的后轮。

结果...高低差也接近2厘米。

这下实锤了。

这辆34万买的智己LS7,整个左半边车身,就比右半边低了2厘米。

06

问题找到了,数据也量出来了。

可这两年多,问题就是没解决。

何先生说,换了悬架总成没用之后,他本以为厂家会研究研究,提供点别的技术方案。

毕竟这么大个车企,不能被这点问题难住吧?

可现实是,每次他打电话问厂家,得到的答复都是一样的:

您的悬架,是正常的。

这就把何先生给整不会了。

我都量出来了,差2厘米,你跟我说正常?

07

厂家当然也有“说法”。

为啥说正常呢?

厂家给的依据,是搬出了一个国家标准,叫《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按照这个规定,车体外缘左右对称部位,高度差只要小于40毫米,也就是4厘米,都算是符合规定的。

厂家的汽车私人管家,还特地给何先生发了文字信息。

意思就是:

何先生您的车,高度差小于等于2厘米,咱们国家的标准是4厘米。

所以,您的车完全符合规定。

管家还补充说明,在这种偏差范围内的车辆,对于安全、驾驶感受等等,都没有影响。

请您“放心使用”。

08

好一个“放心使用”。

何先生对这个说法,是半点都不能认可。

他觉得,厂家拿这个4厘米的标准来说事,本身就不太对劲。

他说他也去打听了,问了很多别的车行,别的4S店。

人家都说,这种车,悬架高低差,超过1厘米都算不正常了。

咱们先不说别的车行怎么看。

就单说这个4厘米的标准。

这个《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是国家对车子能不能上路的一个 安全 底线。

看清楚了,是“安全”标准。

这是啥?

这是及格线啊。

意思是你的车就算歪到3.9厘米,开在路上也不至于 立刻 造成重大安全威胁。

这是保证你能合法上路的一个最低门槛。

09

可问题来了。

何先生花34万买车,他是冲着“60分及格”来的吗?

他买的是一个宣传上主打“智能”、“豪华”、“舒适”的高端品牌。

他买的是那个“独立空气悬架”带来的高级体验。

他期待的是90分,甚至是95分的品质。

结果车子出了问题,厂家回头拿一个60分的“安全及格线”来告诉他:

"你这车61分,符合规定,没毛病,放心开。"

这逻辑,是不是有点奇怪?

拿安全底线,来充当质量标准。

这就好比你去五星级酒店吃饭,吃出一根头发。

你找经理,经理跟你说:"没事儿,符合卫生标准,吃不死人,放心吃。"

这能是一回事儿吗?

10

更要命的是,厂家的“数据”和何先生的“感受”,完全是两码事。

厂家说:“均无影响”。

何先生这边,却有实实在在的糟心体验。

第一个,就是“晃”。

何先生说,这车开起来,特别是过个坑、过个坎的时候,晃动得非常不均匀。

这个太好理解了。

一辆正常的车,两边悬架高度一样,软硬也匹配。

你过个减速带,“duang duang”两下,车身是整体起伏,很干脆。

何先生这车呢?

一边高一边低。

过坎的时候,两边悬架的受力和反应能一样吗?

肯定不一样。

用何先生的话说,一个低一个高,晃得就不均匀。

这种不均匀的晃动,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啥?

"我们家小孩子就会晕车。"

这就很麻烦了。

很多人买这种大五座、大六座的SUV,图的是啥?

不就是为了家用吗,为了老人孩子坐着舒服吗?

结果倒好,孩子一坐就晕。

这34万,买了个“晕车专车”?

11

厂家可以说,孩子晕车的原因很多,你没证据证明就是悬架不平导致的。

但何先生是车主,他天天开这车啊。

换车之前不晕,换了这车就晕,这还不能说明问题吗?

这还只是影响之一。

第二个影响,更直接,也更危险:跑偏。

何先生明确说,这辆车,会自己往右边跑偏。

这个也不难理解。

你车都“歪”了,重心都不稳,四个轮子受力都不均,开起来能不跑偏吗?

12

为了证实这个说法,采访现场,记者也上了车,实地测试。

何先生把车开到一条直路上。

然后把方向盘扶正,给记者看,表示自己没动方向盘。

接着,他松开了手。

就在松手的那几秒钟...

车子很明显地自己往右边车道偏过去了。

何先生赶紧抓回方向盘。

记者也看得很清楚,确实是往右跑。

后面又试了几次,情况都差不多。

13

这一下,问题就严重了。

悬架不平,导致了两个要命的后果:

第一,乘坐不适,孩子晕车。

第二,驾驶异常,车辆跑偏。

这还能叫“均无影响”吗?

跑偏可不是小事。

你要是在市区开开,速度慢,你得一直使劲拽着方向盘。

你要是上了高速,速度120,还得一直跟方向盘“较劲”,这得多累?多危险?

何先生的担心一点都不过分。

万一哪天没留神,或者路况复杂,真发生了交通事故怎么办?

所以他的诉求很简单:

先给我修。

修不好,咱再说别的。

再不行,就换车。

这要求,过分吗?

14

皮球,又踢回了4S店。

记者跟着何先生,又来到了这家智己汽车绍兴越城用户中心。

找到了售后服务经理。

经理一出来,先说了,这个技术,"好像是德国的技术"。

然后说,当时也问过厂家那边的工程师。

工程师的答复是:"这个是对的,没问题的。"

又是“没问题”。

反正厂家说没问题,4S店也就只能跟着说没问题。

15

记者就问了一个关键问题:

那你们4S店,有没有技术能力,去解决这个2厘米的偏差呢?

这位售后经理的回答,那叫一个“实诚”。

他说:"4S店没有这个技术能力,因为它这个数据在范围之内。"

哎,你品品这句话。

这话可太有意思了。

他不是说"我修不好"。

他是说"我没法修"。

为啥没法修?

不是因为技术不行,而是因为厂家那边的系统里,你这个2厘米的偏差,显示的是“正常”,是“绿色”。

既然是“正常”,那系统就不会给你生成维修单,就不会给你批复换件、调校。

4S店是啥?

它就是个拿厂家授权、靠厂家返点吃饭的。

厂家不发话,不授权,他敢给你动吗?

他今天给你修了,调平了,这个工时费、这个配件费,谁出?

厂家不认账,4S店就得自己亏。

所以4S店只能两手一摊:

"在范围之内,我们没法动。"

16

这就把一个“质量问题”,变成了一个“权限问题”。

何先生的车,就这么卡在中间了。

车主觉得有毛病。

厂家觉得没毛病。

4S店觉得“就算有毛病我也没权修”。

这事儿吧,就僵在这了。

记者也问了4S店,像何先生这样的案例多吗?

售后经理说不太清楚。

记者又打给了智己汽车的官方客服。

客服那边的说法是:"目前的话,这个并不多的啊。"

然后表示,会把这个情况反映给我们这边的相关工作人员。

可问题是,这个“反映”,何先生已经等了两年了。

17

这事儿,说小了,是何先生一个人的倒霉遭遇。

说大了,它反映出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就是咱们消费者,花几十万买这种高端智能车,到底买的是啥?

是买那个“4厘米内都安全”的国标底线?

还是买那个宣传册上写的“豪华舒适”、“云端体验”?

空气悬架,这玩意儿是干啥的?

它就是用来主动调节车身姿态,保持平衡和舒适的。

它本身就应该是个高精度的东西。

一个本该“高精度”的部件,最后调出来的结果是左右差2厘米。

这到底是“技术如此”,还是“品控问题”?

18

如果承认这是“故障”,那是不是意味着,可能有更多同款车的车主,都存在这个问题?

这是一个批次的问题?还是一个通病?

如果承认了,那是不是要召回?

这个成本...可就大了去了。

所以,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咬死那个“40毫米标准”。

"你看,国家都说行,你还想咋样?"

这就把一个“品质体验”问题,强行降维打击成了一个“是否安全”的问题。

何先生要的是“舒服”,厂家给的答复是“你很安全”。

这不就是“鸡同鸭讲”嘛。

19

34万,不是一笔小钱。

这个价位的消费者,他们要的,早就不只是一个“能开”的代步工具了。

他们要的是品质,是体验,是服务。

结果,他们得到了一个左右不平、开起来跑偏、坐进去晕车的车。

然后厂家还跟他说:"哥们,这车安全着呢,放心开。"

这感受...可想而知了。

这事儿到现在,两年多了,何先生的车,每天还是那么“歪”着。

这2厘米的差距,就卡在那儿。

这不只是何先生一个人的事儿。

这是所有花了真金白银,支持这些新品牌的消费者,都在看的一件事。

大家都在看,你这个“高端”,到底是真的技术过硬、品质高端。

还是说,仅仅是“定价”比较高端?

这事儿吧,就这么卡着了。何先生觉得是质量问题,厂家觉得是标准问题。这2厘米的差距,到底算不算“毛病”?花了30多万,买的是个“符合安全标准”的下限,还是“高端舒适”的体验?这个“标准”和“体验”之间的鸿沟,到底该谁来填?咱们消费者,是不是只能“放心使用”一个让自己孩子晕车的“正常”产品?这事儿,确实值得大家伙儿一块儿想想。

花了34万买的高端SUV,何先生说开着像“歪把子”,孩子都坐晕了,厂家:2厘米差距而已,放心开,很安全-有驾

创作声明:本文基于【《1818黄金眼》】的公开新闻报道进行叙述。文章在尊重事实基础上进行观点表达,所有事实描述均有据可查。文中观点仅代表笔者个人理解,请理性阅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或与本文并无关联,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特此说明!谢谢!

花了34万买的高端SUV,何先生说开着像“歪把子”,孩子都坐晕了,厂家:2厘米差距而已,放心开,很安全-有驾

```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