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7500美元补贴,特斯拉被曝要求供应链“去中国化”,时限1-2年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特斯拉已要求供应商为美国工厂生产的车型全面停用中国零部件,计划在未来1-2年内完成替换。这一举措与通用汽车、Stellantis等车企的供应链调整同步,背后是美国关税政策与《通胀削减法案》的双重压力。

然而,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仍坚持95%以上的本土化率,形成“中美双轨”供应链格局。这场变局是政治压力下的妥协,还是中国制造全球竞争力的试金石?

特斯拉的供应链调整直接源于美国政策高压。2024年特朗普政府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的高额关税,使特斯拉美国产车型成本显著上升。更关键的是,《通胀削减法案》规定,电动车需满足电池组件和关键矿物“北美本土化”比例要求,才能获得每辆7500美元的联邦补贴此外,该法案提供的生产税收抵免甚至可以抵消超过三分之一的电池组成本若继续使用中国零部件,特斯拉将失去政策红利与价格竞争力。

此外,20257月中国与荷兰围绕安世半导体控制权的争端,导致芯片全球供应受阻,再次引发汽车芯片短缺,促使特斯拉内部讨论加速供应链多元化的必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调整仅针对美国工厂,上海超级工厂仍维持95%以上的本土化采购率,服务中国及海外市场。

中国在电动车核心零部件领域的优势难以快速复制。中国加工了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镍和钴韩国电池行业关键矿物原材料几乎100%从中国进口。若特斯拉美国线完全弃用中国电池,成本可能大幅上涨。

为平衡成本与政策,特斯拉正通过“曲线救国”策略鼓励中国供应商赴墨西哥建厂。根据《美墨加协定》,墨西哥产电池包若本地价值占比超75%,即可零关税进入美国。目前,三花智控、拓普集团等企业已加速在墨西哥布局,以“海外产能”承接北美订单。

特斯拉并非孤例。通用汽车要求供应商在2027年前剔除中国零部件,Stellantis也采取了类似措施。这标志着汽车产业从“全球化”转向“区域化”重构:北美工厂依赖墨西哥、韩国等替代供应链,而中国工厂继续服务本土及亚欧市场。

这种分裂式布局虽增加了短期成本,但符合车企在地缘政治下的长期风险管控逻辑。对于中国供应商而言,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需通过技术升级巩固不可替代性;另一方面可借出海建厂融入北美新供应链。

短期看,供应链调整可能导致美国市场特斯拉车型价格波动;但中国消费者暂不受影响,上海工厂生产的车型仍保持成本优势。

长期而言,全球电动车产业将形成“中美双轨制”:美国主导北美供应链,中国深耕本土及新兴市场。

特斯拉的“去中国化”指令,本质是政治压力下的妥协,而非对中国制造的否定。当效率逻辑被迫让位于安全诉求,产业链上的每一环都需重新寻找平衡点。对于中国供应链企业,唯有加速技术突围与全球化布局,才能在新牌局中守住话语权。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