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界R7起售价25.8万元,S7直接杀到22.8万元——华为和奇瑞联手,这次真的把“高阶智能车”打到了工薪族的家门口。
你说这年头新能源车卷不卷?卷得不能再卷了。但大多数时候,是配置卷、价格卷,真正能把智驾、设计、性能、空间全都拉满的“全能选手”,要么贵得离谱,要么还在PPT里。 而就在8月底,智界R7和S7双车齐发,一个定位中大型轿跑SUV,一个主打纯电运动轿车,几乎在同一时间,把华为ADS 3.0、800V高压平台、全系标配激光雷达这些“百万级”配置,塞进25万上下甚至更低的价格区间。 这不是破局,是什么?我第一时间试驾了这两款车,不吹不黑,聊聊它们到底“能打”在哪。
外观:不抄设计,但懂“高级感”的逻辑
先说R7,第一眼你可能会觉得它有点“保时捷”那味儿,但细看又完全不是。它的前脸是“鲲鹏展翼”设计,贯穿式灯带+可点亮LOGO,配合主动进气格栅,风阻系数干到了0.219Cd——这可是SUV。 什么概念?比很多轿车还低。低风阻不只是省电,高速更稳、风噪更小,这才是高级感的底层逻辑。
而S7更像一头蓄势待发的猎豹。溜背造型、无边框车门、隐藏式门把手,一个不少。但它最打动我的,是车身比例。轴距2.95米,车长接近5米,但视觉上并不笨重,反而有种“贴地飞行”的轻盈感。 我问设计师,他们说刻意压低了车高,拉长了前悬,就是为了营造“GT”的姿态。懂车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这不是堆参数,是懂美学。
内饰:极简不等于简陋,华为的“交互哲学”上桌了
坐进车里,第一反应是:怎么这么安静?双层夹胶玻璃+主动降噪,关上车门,仿佛进入另一个世界。 中控是一块15.6英寸2K大屏,没有物理按键,所有操作靠鸿蒙系统和语音完成。刚开始我有点不适应,但用了一小时后,真香了。
华为的车机逻辑是“场景化”。 比如你说“我有点冷”,它不只会调高空调温度,还会自动开启座椅加热、关闭车窗、调低风量——这才是智能,不是“能联网”就叫智能。而且语音识别率极高,支持四音区唤醒,后排乘客也能独立控制车窗和空调。
有人会说:“全屏操作,开车分心怎么办?”其实它有L2级辅助驾驶打底,车道保持、自适应巡航都拉满,你根本不用一直盯着路面。 反而能腾出手来,调个音乐、设个导航,这才是智能座舱该干的事。
三电与性能:800V是“快”,但“稳”才是真功夫
智界R7和S7都基于800V高压平台打造,CLTC工况下充电5分钟能补能200公里以上,15分钟从30%充到80%——这已经接近燃油车加油的体验了。 但比“快”更让我佩服的是“稳”。
我特意在高速上做了几次紧急变线,车身姿态控制得非常好。后轮转向+空气悬架的组合拳,让S7这种长轴距轿车也能灵活过弯。R7虽然是SUV,转弯半径却比很多轿车还小。 奥林匹克赛道级调校不是白叫的。
动力方面,双电机四驱版系统总功率超过365kW,零百加速3.3秒级。 但日常驾驶你完全感觉不到暴躁,能量回收调得非常线性,松电门就像轻踩刹车,几乎没有拖曳感。这才是电动车该有的“高级平顺”。
智驾:ADS 3.0,真的能“放手”了吗?
重头戏来了——华为ADS 3.0。它最大的升级是“端到端网络”,简单说,就是系统不再靠“规则”开车,而是像人一样“感知-决策-执行”。 比如遇到加塞,老系统可能急刹,而ADS 3.0会判断对方车速,轻微避让或减速,动作更像老司机。
我在深圳闹市区实测了一段:自动变道成功率接近90%,无保护左转、窄路掉头都能自主完成。 最让我惊讶的是“代客泊车AVP”——车能自己找车位、泊入,你下车就走,回来前用手机一键召唤。我已经开始幻想:以后去商场,车自己停去地下三层,我直接进店喝咖啡。
当然,目前仍需驾驶员监控,不能完全脱手。 但比起很多“L2+”只是高速好用,ADS 3.0在城市路况的完成度,确实领先半个身位。
真实车主怎么说?
我采访了一位提前提车的S7车主,李哥,35岁,互联网从业者。他说:“最爽的是通勤。每天40公里,基本零成本。公司有充电桩,晚上回家再充,一个月电费不到200块。 而且车机和手机、手表无缝联动,上车自动播放播客,下车手表提醒‘车窗未关’,这些小细节太贴心了。”
另一位R7准车主王姐,有两个娃。“我最看重空间和安全。后排能放儿童安全座椅,还有ISOFIX接口。主动安全功能多,ADS过路口时会主动减速,比我还谨慎。”
横向对比:谁才是“智能车”标杆?
我们拿三款车对比:智界S7、特斯拉Model 3、小鹏P7i。
维度 智界S7(四驱版) 特斯拉Model 3 小鹏P7i
售价(万元) 28.98 29.59 28.99
智驾系统 华为ADS 3.0 FSD V12 XNGP
激光雷达 全系标配 无 选配
座舱系统 鸿蒙4.0 Tesla OS Xmart
充电平台 800V 400V 800V
结论很清晰:
如果你追求“开得爽+智驾强”,S7和P7i是首选,但S7全系标配激光雷达,性价比更高。
Model 3操控依旧标杆,但智驾依赖纯视觉,复杂路况信心不足。
智界的优势在于“全栈自研”:从芯片到系统,从三电到智驾,一整套闭环。 这意味着未来OTA升级空间更大,体验更统一。
破局者,还是昙花一现?
有人质疑:“华为不造车,那智界靠得住吗?”但换个角度看,华为恰恰是“轻资产造车”的典范——专注智能增量部件,把制造交给奇瑞,强强联合。 就像苹果不做代工,但iPhone依然是标杆。
智界双子星的真正意义,是把“高阶智能”从“少数人的玩具”变成“大众的选择”。 它不靠低价低质卷,而是用技术下放,重新定义25万级电动车的价值标准。
未来会怎样?我大胆预测:2025年,L2++级智驾将成中高端车型标配,800V快充也将普及。 而谁能像华为这样,把软件、硬件、生态打通,谁就掌握话语权。
最后的灵魂拷问
你觉得,一辆“聪明”的车,到底该是什么样?是能自动泊车就够了,还是应该懂你的情绪、预判你的需求?
如果明天就有车能完全自动驾驶,你敢放手吗?
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想法。我会挑10个问题,下次直播试驾时亲自解答。
顺便说个花絮:试驾S7时,我误触了“宠物模式”,车内空调自动开启,音响放起轻音乐,屏幕上还跳出一只虚拟小猫——这脑洞,我服了。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