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7 月 2 日晚间,赛力斯发布公告,控股子公司赛力斯汽车拟斥资 25 亿收购华为持有的问界系列商标及相关专利 。此前,华为也已将 “智界”“享界” 商标分别转让给奇瑞和北汽新能源。曾经紧密捆绑的赛力斯与华为,看似正在 “渐行渐远”,这一现象引发众人热议:赛力斯与华为的 “分手”,到底是赛力斯主动求变的战略转型,还是在重重压力下的无奈之举?
赛力斯谋求战略转型的主动出击
树立独立品牌形象,摆脱 “代工厂” 标签
自 2018 年与华为达成战略合作以来,赛力斯在华为的技术、营销加持下,推出的问界系列车型取得显著成绩,销量快速增长。但这也导致外界常将赛力斯视为华为的 “代工厂”,赛力斯自身品牌形象被弱化 。在与华为合作的三年多时间里,赛力斯合计亏损已达百亿规模,一定程度上是因其品牌价值未得到充分挖掘。
此次赛力斯收购问界商标,拥有品牌所有权,有助于强化自身品牌建设,彻底洗刷 “代工厂” 质疑。赛力斯可基于自身品牌定位,制定独立的品牌发展战略,塑造独特品牌个性,提升品牌价值,在市场竞争中掌握更多主动权,实现从依赖华为品牌到打造自身核心品牌竞争力的转变。
掌握核心话语权,完善产业链布局
在与华为合作过程中,华为深度参与问界系列从产品定义、设计研发到销售的各个环节,赛力斯在部分关键决策上话语权相对有限。随着赛力斯自身实力不断提升,其渴望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等全产业链环节拥有更多主导权 。
收购问界商标后,赛力斯在产品规划和品牌运营上可依据自身战略目标灵活调整。比如在产品研发方面,能根据自身对市场趋势的判断,投入资源研发更贴合品牌定位和消费者需求的技术与车型;在销售渠道拓展上,也可自主决策渠道建设方向和策略,不再过度依赖华为渠道,完善自身产业链布局,提升企业运营独立性和抗风险能力。
契合出海战略,开拓国际市场
当下,众多国内车企积极布局海外市场,寻求新增长空间,赛力斯也不例外。华为因长期受欧美国家限制,其相关产品和业务在海外市场面临诸多阻碍。若问界品牌继续与华为深度捆绑,出海时可能遭遇更多政策壁垒和市场阻力 。
赛力斯接手问界商标,出海时能减少因华为因素带来的限制,以更独立的品牌形象进入海外市场。赛力斯可以按照目标市场的需求和特点,制定针对性的市场推广策略和产品适配方案,助力问界品牌在全球市场提升竞争力,拓展市场份额,实现全球化战略布局。
多重压力下的无奈选择
华为战略调整带来的合作变动
华为在汽车业务领域一直强调 “不造车”,致力于成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供应商。在与赛力斯合作中,华为的深度参与导致外界对其 “不造车” 定位产生误解,影响了华为与其他车企的合作 。为消除误解,吸引更多车企合作伙伴,华为转让问界商标,重新界定业务边界。
这一战略调整下,赛力斯面临合作模式变动。以往高度依赖华为技术和营销支持的发展路径难以为继,不得不通过收购商标等方式,探索新发展模式,以适应华为战略调整带来的合作新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赛力斯在合作变动下的被动应对。
市场竞争加剧,销量与利润承压
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众多车企纷纷推出新产品、新技术,抢占市场份额。问界系列车型虽前期取得一定成绩,但随着市场竞争加剧,销量增长面临压力。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品质、性能、智能化水平等要求不断提高,问界需持续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产品升级和技术研发 。
赛力斯在经营上面临较大压力,研发成本、销售与管理费用不断上升,与华为合作期间的高额投入尚未完全转化为稳定利润。在这种情况下,赛力斯需寻求改变,通过收购商标强化品牌自主性,期望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市场份额,改善经营状况,这也反映出其在市场竞争和业绩压力下的无奈尝试。
消费者认知与信任挑战
在消费者认知中,问界品牌与华为紧密相连,消费者购买问界车型很大程度上是认可华为的品牌价值和技术实力。赛力斯收购问界商标后,如何维持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是一大挑战 。
若消费者因品牌归属权变更,对问界产品质量、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产生担忧,可能导致潜在客户流失,影响问界销量。赛力斯需在后续发展中,通过提升产品质量、优化售后服务、持续技术创新等方式,重塑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而这一过程充满不确定性和困难,也体现出赛力斯在应对消费者认知与信任问题时的无奈处境。
赛力斯与华为的 “分手”,既包含赛力斯谋求战略转型、寻求更大发展空间的主动因素,也有在华为战略调整、市场竞争激烈等多重压力下的无奈考量。这一举措对赛力斯未来发展影响深远,其能否借此实现品牌独立崛起,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还需时间检验。那么你是如何看待这场 “分手” 对赛力斯及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影响呢?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