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司机放弃网约车平台,路边揽客多赚三成,监管放松保险成难题

最近,经常在杭州打车的朋友们可能会发现一个新变化,在路边伸手上车的机会好像变多了。

一些挂着网约车牌照的汽车,不再是只盯着手机屏幕等平台派单,而是像过去的出租车一样,在街上慢慢“巡游”,看到路边有潜在的乘客就主动凑上去问一句:“去哪里?”这并非个别现象,而是一场由部分网约车司机自发组织的“单干”行动。

据说,有超过五百名司机组建了一个名为“自由车联”的群体,他们共同的目标很明确:暂时抛开网约车平台,试试看完全靠自己在路边招揽乘客,收入到底能有多少变化。

这场有点“野生”的实验已经持续了几个月,其结果和引发的连锁反应,值得我们每个市民去了解和思考。

杭州司机放弃网约车平台,路边揽客多赚三成,监管放松保险成难题-有驾

这场行动的根源,说白了还是一个“钱”字。

长期以来,网约车司机们普遍对平台的高额抽成感到不满。

很多司机师傅反映,乘客支付一笔车费,平台要先拿走一部分作为佣金,这个比例通常不低,有些时候综合算下来能达到百分之三十左右。

这就意味着,乘客花三十块钱打车,司机师傅辛辛苦苦跑一趟,最后到手的可能只有二十块甚至更少。

看着平台流水一天下来有好几百,可刨去抽成、油费或电费、车辆损耗,真正能落到自己口袋里的钱,就显得不那么可观了。

这种“为平台打工”的感觉,让很多司机心里觉得憋屈,付出的劳动和得到的回报不成正比,工作的积极性自然会受到影响。

正是基于这种普遍的情绪,当有人提出“甩开平台自己干”的想法时,便一拍即合。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根据参与这次行动的司机们自己统计,脱离平台后,他们的日均纯收入平均上涨了将近三成。

对于一个每天奔波在路上的司机来说,一天能多挣一百多块钱,这可是实实在在的改善。

钱从哪里来?

就是从原本要上交给平台的抽成里省下来的。

而且,工作方式也变得更自由、更直接。

以前最让司机头疼的,莫过于接到单子后开到指定地点,结果乘客迟迟不来,时间就白白耗在那里。

现在路边揽客,看到人招手再停车,乘客也省去了定位和等待的麻烦,双方都觉得省心。

那种被平台算法支配的烦恼也消失了。

有时候司机明明就在乘客附近,系统却偏偏把订单派给几公里外的另一辆车,这种不合理的调度,现在也用不着再忍受了。

然而,当一部分人获得了自由和实惠时,这种变化也给整个城市的出行生态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

杭州司机放弃网约车平台,路边揽客多赚三成,监管放松保险成难题-有驾

对于我们普通乘客来说,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打车价格变得不再透明。

平台运营的一大优势就是有相对标准化的计价规则,里程和时长清清楚楚,价格一目了然。

可一旦变成了司机和乘客之间的一对一议价,价格的弹性就变得非常大。

尤其是在夜间、恶劣天气或者旅游旺季,以及在机场、火车站、热门景点这些需求旺盛的地方,议价的主动权就完全掌握在了司机手里。

原文中提到的那位乘客深夜从西湖回钱江新城被要双倍价格的经历,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谈不拢,司机可以毫不犹豫地开车走人,乘客只能在原地干着急。

这种价格的不确定性,让乘客的消费体验大打折扣。

除了价格失序,公共交通效率和安全服务也面临着潜在的威胁。

在机场、火车站等交通枢纽,过去有平台统一调度,车辆进出相对有序。

现在大量“单干”的司机为了抢占有利位置,一窝蜂地涌入,反而容易造成局部拥堵,降低了整体的疏运效率。

在服务和安全方面,平台的监管虽然有时让司机觉得繁琐,但确实起到了一道防火墙的作用。

平台会要求车辆的年限、里程,并督促司机定期进行保养和检查。

可当司机脱离平台后,这种外部约束就消失了。

有乘客就坐到过一辆已经跑了三十多万公里的老旧车辆,司机坦言现在自己跑,只要车还能开就行,保养自然也就没那么上心了。

这种状况无疑给乘客的出行安全埋下了隐患。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一些区域,甚至出现了司机们私下划分“地盘”,约定互不侵犯,排挤外来车辆的现象,这已经带有了不正当竞争的意味,损害了市场的公平和消费者的选择权。

在所有这些问题中,最致命、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就是保险。

这几乎是所有“单干”司机都必须面对的一个巨大风险。

杭州司机放弃网约车平台,路边揽客多赚三成,监管放松保险成难题-有驾

按照规定,从事网约车运营的车辆需要购买相应的营运险。

但保险合同里通常会明确,理赔范围仅限于通过合规平台接到的订单。

司机在路边私下招揽的乘客,在保险公司看来属于“私单”,也就是未被记录在案的营运活动。

一旦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交通事故,哪怕只是小小的剐蹭,保险公司都有充分的理由拒绝赔付。

一位司机朋友就遇到了这样的麻烦,撞了电动车后,保险公司告知这属于“私单”范畴,可能无法理赔。

这意味着,从车辆维修到人员赔偿的所有费用,都得由司机个人承担。

这样一次意外,就可能让他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的辛苦所得全部化为泡影。

这种巨大的风险,是许多司机在享受“自由”和“高收入”时,没有充分意识到的。

面对这种新生的、复杂的局面,简单的禁止或者放任都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已经看到了积极的探索。

比如深圳已经开始试点“双模牌照”,允许一辆车同时拥有网约车和巡游出租车的双重身份,既可以接平台派单,也可以在路边揽客,并将其全部纳入合法的监管体系之内。

这为如何平衡司机利益、平台发展和市场秩序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参考方向。

杭州的司机们自发组织的微信群,在群里共享位置、互通有无,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民间的、自下而上的探索,试图在完全脱离平台和完全依赖平台之间,找到一个中间地带。

目前来看,杭州街头的这场实验还在继续。

绝大多数网约车司机仍然采取着平台接单和路边揽客相结合的混合模式,毕竟在高峰期,平台的派单效率还是有保障的。

但那批决心“单干”的司机,他们的行动就像投入湖面的一块石头,激起的涟漪正在扩散。

它迫使我们所有人去重新审视网约车这个行业:平台抽成比例是否应该有更合理的规范?

司机的劳动权益如何得到更有效的保障?

乘客的安全和消费体验如何在新模式下不打折扣?

这场源于杭州街头的变革,实际上是整个数字经济时代下,劳动者与平台之间关系的一次生动写照。

如何找到一个让司机、平台、乘客和监管方都能接受的平衡点,这条路,还需要大家一起摸着石头过河,继续探索下去。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