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家车企开始变卖生产线,我们该担心的是它缺钱,还是它彻底换了活法?
长安福特最近在重庆产权交易所挂出了三条电池组装线,PHEV、BEV、FHEV全齐了,设备状态良好,根本不是那种积灰十年的老古董。这哪是清仓甩卖闲置资产,分明是一次战略转向的公开宣告。更扎心的是,曾经被寄予厚望的福特电马,2025年3月到7月,月销量几乎都在个位数徘徊,7月更是只卖出了2辆。一辆车,还没我一天喝的水多。
这背后,是合资车企在新能源浪潮下的集体失速。2025年3月,自主品牌乘用车市场占有率已达66%,零售占比也冲到63%,而合资燃油车的平均折扣一度飙到21.5%。这不是价格战,这是在割肉求生。燃油阵地节节败退,电动转型又迟迟跟不上,长安福特的困局,其实是整个合资阵营的缩影。
有意思的是,福特全球也在踩刹车。原计划2025年推出的三排座纯电SUV直接砍掉,F-150电动版推迟到2027年,电动车投资比例从40%降到30%。CEO吉姆·法利说得直白:现在首要任务是降本、提质,今年要砍掉10亿美元开支。这么一看,长安福特卖产线,不过是全球战略收缩的一环。
可问题来了——这套“全球统一”的成本逻辑,到了中国怎么就水土不服?中国新能源市场一年一个样,2025年新能源车预计占整体市场近一半,插电混动更是拿下全球78%的份额。你慢一步,别人已经跑出十条街。
有些合资品牌开始另辟蹊径。北京现代转身牵手北京汽车,搞起了联合开发;不少外资车企纷纷“抱中国大腿”,抢着跟宁德时代、比亚迪合作。而长安福特呢?动作慢了半拍。
但最近的人事变动,或许透出一丝转机。王孝飞,这位在长安体系深耕20年、操盘过欧尚和深蓝新能源品牌的“老将”,以执行副总裁身份现身工厂搞安全检查。更关键的是,自2023年起,长安董事长朱华荣就兼任了长安福特董事长。中方主导的信号,已经藏不住了。
毕竟,长安自己规划的2025年电池系统产能要冲70万套,还拉着上下游打通全产业链。与其等福特“施舍”技术,不如自己动手。据说代号CX810的新能源项目正由长安主导推进,目标是2028年卖到46万辆。只是,这辆车至今还没露面。
现在的问题是:合资2.0时代,还只是“在中国制造”就够了吗?消费者要的是“为中国设计”,甚至是“由中国定义”。当技术、供应链、用户习惯都深度本土化,那些还抱着全球平台不放的外资,真能分到蛋糕吗?
长安福特卖的不只是生产线,更像是在告别一个时代。可新的路,真的铺好了吗?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