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我一个朋友跟我发信息,说他在某二线城市买了辆零跑S01,问我感觉咋样。说实话,听到零跑单周订单破1.5万这个数字,我一开始还有点小意外,毕竟新势力那么多,带点儿情绪的猜测掺杂其中。后来一翻数据,发现零跑8月交付都破了5.7万,同比增长88%(样本有限,毕竟数据还在不断调整)——这就不是一时闹腾了。
我朋友跟我说:你帮我看看这车是不是买对了,我自己都摸不准。我当时心想,这事儿得分开说。
同价位里,零跑B系列和比亚迪汉EV比起来,最明显的差别是用户实际操作感。比亚迪虽然配置够丰富,底盘调校扎实,但价格稍高且软件生态更重。零跑更像是用拼命砍价和简洁配置对接普通用户的需求——我体感这差别,大概20%-30%的用车门槛差距,当然视具体车型和地理区域变化。就是更亲民,简洁到有时候可能有点缺细节,不过不影响日常用车。
说到供应链,零跑这波厉害地方还在这。有人说是消费降级,这比喻其实挺形象:就像你逛超市,突然流行买中档大牌不买高端品牌了。零跑把上下游供应链像做菜一样控制得比较细,能精打细算,但不至于越俎代庖地去抢食材,毕竟供应链像厨房厨师,一刀切不行。零跑更像是懂得做家常菜,调料和材料挑得合适,火候掌握得稳妥。这里我得更正一下,之前我说零跑供应链运转超强是一句话带过,其实背后还是有不少风险,比如芯片偶尔缺货,拉胯的供应商也有,这段先按下不表。
说到欧洲市场,你知道么?零跑八月份在德国的纯电销量,按微博数据,是超过了比亚迪的(体感/样本少),全国门店已经开到109家。这比亚迪虽然在全球来了个满场跑,116个国家都入了,但零跑这波在欧洲的精准落子,更像是在玩一个小众战术。你觉得国内新势力国际化是不是一条可行路子?我时常怀疑——稍有闪失,品牌曝光没了还累不累?
我刚才翻了下笔记,里面还隐约抓到一条不起眼的细节:零跑在二三线以至乡镇市场的渠道铺设幅度超过60%(估算),这和比亚迪更注重一二线城市的布局策略形成鲜明对比。比如我那亲戚家附近,乡镇超市门口就看见零跑新车展台,比亚迪倒没啥影子。这种下沉策略实操起来最考验供应链和售后体系,我看到不少新势力在这里折戟。
说一说研发。这事儿就像家里装修,设计师和材料商得频繁沟通,按需求调整。而新势力研发多半以快打天下,焦躁又得控制成本,零跑这几年好像在慢慢学着跟供应链好好谈,别当甩手掌柜。我自己也翻过不少资料,感觉他们这招很聪明:不盲目堆高端硬件,而是稳抓核心技术的性价比点。比如电池包和电机的适配做得更像量身定做,这点比多数新势力粗暴地拼参数靠谱多了。能不能一直撑住,真得看芯片和上下游配件的稳定性。
说实话,我一开始觉得零跑靠消费降级能火不能长——听着像是窄小市场的小聪明,没啥技术含量。但后来发现这市场其实挺大,并且真正挑到了用户痛点:有牌子有配置,但不疯狂涨价,技术够用,服务够接地气。市场就是这样,谁都想先通过价格赢得一票基础粉,再慢慢培养忠诚度。问题是,这条路能跑多远?还是个问号。
对了,你说不就和比亚迪比吗,没啥可看的,其实两者对比是一面镜子。比亚迪几乎是场面铺量大赛,零跑则是深耕细作军备竞赛。你觉得哪条路更靠谱些?市场给答案之前,很多人已经在纠结买车到底是买牌子还是买体验。
上周我跟一个修理工聊天,他说:你看零跑的技术架构,做得挺用心,可后续维修保养成本和配件供应是不是会跟得上才是关键。心里那劲儿小有共鸣,这活儿真比拍广告复杂太多了。
最后突然想到,我之前没细想过,为啥零跑能把乡镇市场渗透得这么快?我猜是他们目录里那些简单易维护的机电架构,比起高端车型故障率低,维修率低,买车让人省心吧(不确定)。
算个粗略的心算,假设零跑B系列保值率在50%-55%(体感,样本少),百公里成本比普通燃油车低出至少30%,这对普通家庭来说吸引力确实存在。
说到这,我突然卡壳了,零跑要保证性价比和渠道优势不被对手反超,中间得经历多大风浪我们谁也说不准。毕竟现在价格战炮火猛烈,技术升级也快,不是谁拽着数字喊喊就能稳稳当当的。
你买车时最看重啥?品牌、价格、还是那句买得起,开得爽?零跑这匹黑马跑得猛,确实让人看热闹,但它的脚下路又走了多久,才是我想弄明白的。
说白了,能不能活下去,不只是数字游戏,更是接地气的日常。你呢?有没有感觉这车是不是靠谱?家门口展厅那辆车的尾灯亮没亮,或许会告诉你答案。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