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准车主陷尾款困局 未见车先付全款引争议

#美女#

小米准车主陷尾款困局 未见车先付全款引争议

车还没影。钱要先付。否则两万定金没了。这不是预购期房。是买小米汽车。2025年夏天。数百名准车主陷入两难。

30天通牒。压力巨大。小米SU7 Ultra准车主高先生。今年2月支付2万元定金。期待爱车到来。但他等来的不是交车通知。而是一则“最后通牒”——要求30天内付清全款。否则订单取消。定金不退。高先生是400多人维权群的群主。群里多位车主收到类似通知。有人已因超期未付款。损失2万元。

“特殊”政策? 小米销售解释。这只是针对部分车主。那些流露出不要车迹象的。或提出过延迟交付的。官方说法是“确保交易稳定”。但车主们不理解。为何车辆排产还需22至25周。就被要求提前付款。这打破了行业惯例——先验车后付款。

资金与风险的博弈。提前支付尾款。意味着消费者资金被长期占用。有用户付款后。交付时间竟推迟9个月。更关键的是。若车辆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将失去谈判筹码。维权处境极其被动。

小米准车主陷尾款困局 未见车先付全款引争议-有驾

“风道门”纠纷激化矛盾。许多被要求提前付款的。正是订购了“挖孔版”SU7 Ultra的车主。他们选装了价值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但提车用户发现。宣传的“空气动力学功能”疑似不存在。实测中。风洞开口处的纸巾几乎不动。这引发涉嫌虚假宣传的质疑。车主们要求退车退定金。小米虽道歉并提供补偿方案(如2万积分或改配铝制机盖)。但未能平息不满。

法律争议:霸王条款? 小米购车协议规定:锁定订单后,小米有权随时通知支付余款;未按期支付视为违约,定金不退。律师指出,若未尽到显著提示义务,这类格式条款可能因违反公平原则被认定无效。中国互联网协会法工委副秘书长胡钢认为,经营者不得利用格式条款并借助技术手段强制交易。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规定,商家不得通过格式条款排除消费者主要权利。

小米准车主陷尾款困局 未见车先付全款引争议-有驾

小米的考量? 有分析指出,小米汽车处于产能扩张关键阶段。提前收取尾款可快速回笼资金,缓解供应链压力。若每月3万台订单中有半数提前支付12万元尾款,企业每月可锁定约18亿元现金流。此外,这也可能是清理“黄牛”囤订单、提升交付效率的一种手段。

消费者如何应对? 法律专家建议,若合同未明确约定必须先付款再验车,消费者有权拒绝这种不合理要求。行业惯例在法律纠纷中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目前,已有车主选择法律途径维权。8月20日,上海松江区人民法院将开庭审理相关买卖合同纠纷案。

尾声:效率与公平的平衡 新能源汽车销售模式仍在探索。企业追求效率与资金安全无可厚非。但不能以牺牲消费者权益为代价。动辄数十万元的消费。安心与效率同样重要。

信任一旦开裂。修补远比想象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