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动车突发断电,门锁死机,责任归属难确定

人们常说,开车上路最怕啥?怕出事呗。可要是真出啥事,谁又能真能应对得了呢?尤其是现在大家都说智能电动车安全,但真遇到像合肥沈先生这样一档子事,嘴上喊安全还有意义吗?

五十多万买辆新能源车,自然不是只为了个动力强,大屏幕,多点科技功能,更多是盼着用着顺心,关键时刻别掉链子。你看这事儿,沈先生在城市主干道开得好好的,突然仪表盘一闪,“动力系统受限”,紧接着,整车没电了,车门还锁死。这种感觉你懂吗?你不是被关在车里,是被困在密闭的电子牢笼里。这时候要是发生点别的意外,比如车外突发事故,车主能不能跑出来都是个问号。车主最后是靠中控屏的机械开关逃出来的,可这要是屏幕也死了,人还怎么活命?

现在大家都吹车联网,吹冗余系统,吹智能化高级保护,可关键时刻通通失效,门锁、应急呼叫都不能用,这智能化是拿来炫酷还是拿来吓人?咱们常说软件工程师改一行代码能改变世界,但有时候也能直接送人上天(不是表扬)。

为什么五十多万的车突然一起断电?技术员查了半天,说是记录到驱动电机温度异常,但48个传感器啥也没感应出来,BMS切断了电池,理论上12V低压还能用,但实际上车主体验到的是全车失联。所谓的数据、逻辑、冗余,全变成了一盘谜团。真把问题摊开在阳光下,车企能明确负责吗?换成你碰到这样的事,你敢开别的“高端智能汽车”吗?

这不是沈先生一个人的遭遇。M9这个车型才出来不到一年,交付五万台,论坛里已经冒出好几个类似案例:暴雨刹车失灵,充电中断,车机死机……当技术带来便利时,大家盼的是更省心和安全,结果只看到一个个不确定和隐患。你说,有多少行业口号,变成了用户的风险?

让人更焦虑的是,事故发生后厂家态度也打了个太极。售后说要把800V高压电池发去实验室拆解,但要车主签免责声明,然后还可能因为拆解电池包让车辆贬值20%以上。你愿意吗?车主肯定不愿。厂家的意思其实很明显,你要想查到底,得自己承担全部风险。消费者就这么被甩在链条的末端,出事是你自己的事,查也得你自己决定后果。

智能电动车突发断电,门锁死机,责任归属难确定-有驾
智能电动车突发断电,门锁死机,责任归属难确定-有驾

法律专家也明说了,市场监管总局《汽车三包规定》虽然把动力电池重大问题纳入了退换车条件,但现实里操作超复杂。厂家拿没法复现故障代码,或者把问题归结到OTA升级、软件、硬件互踢皮球,说这个不是硬件、那个不是质量,最后还是让用户自己拆解甚至自己背锅。你有没有想过,什么是企业责任?车出了事,就算能远程升级几行代码,把上次故障消掉,用户还能安心吗?

这种事,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怪技术不成熟。可大家都知道,车企、零部件供应商、平台三方玩得都是利益游戏,谁也不愿多担半点风险。厂家说你要查电池得签免责协议;电池企业要拆包才能查;谁都说自己不能定性责任;最后一圈下来,消费者发现自己成了最没有话语权的“试验品”。你都快命悬一线了,还得想着自己后续怎么维权,这是不是很荒唐?

你说现在的智能电动汽车,号称有十几个甚至几十层安全保护,云端分析,专家团队,大数据跟踪,末了如果车主碰到个突发故障,没人能说清责任,这安全到底是“理论上的安全”还是“实际上的安全”?技术员不断强调“未复现故障”,意思是查不出来。但车主不是工程师,他只关心自己的生命和财产没有技术漏洞。我们天天追AI,追自动驾驶,真遇到换电池这种事,是不是也该追问一下工程师和老板们:“造车是给谁造的?安全是给谁保证的?”

再说,现在车能手机联网,能云平台OTA升级,自带近百个传感器和监控系统。可一旦关键故障附带门锁死、中控死,所有救命的“智能”就像关在边上的机器人,啥也帮不上忙。就像小时候父母给你寄希望,给你报了八个课外班,到了考试还是只能靠自己。厂家倒是有大把投资,用户面对系统死机,只能一点点拆包让命运随缘。

你仔细想,这种靠电子控制管理一切的智能车,会不会把每个车主都变成了“系统测试员”?大家买车不是做实验,但现在谁碰上系统性故障就变“白老鼠”——还自己掏钱拆电池,丢了残值,权利还受到限制。等到厂家官方查代码什么都查不到的时候,“责任不明、风险不清”就成了行业通病。

智能电动车突发断电,门锁死机,责任归属难确定-有驾

论坛里越来越多车主在聊自己的倒霉事,有的说雨天刹车莫名其妙亮灯,有的说中控重启无穷,还有的说充电突然断电,得重新插拔好几回。这些案例往往只关注某个传感器失灵、某个小零件烧坏,但全盘问题实际上还是“事故的根本原因谁负责”?厂家让专家团队分析云端数据,这种公关话术听多了你就知道,实际召回、改进,很可能只是把舆论暂时压住,用户的风险其实还是原样照旧。

智能电动车突发断电,门锁死机,责任归属难确定-有驾

像沈先生这辆五十多万的M9,事故的直接后果是人险些死在车里,后续还要拆解电池、承担贬值、自己操作责任,厂家还推推挡挡。大家有没有想过,智能车的未来真的会越来越安全,还是只是智能化让风险变得更难发现?技术创新让生活便利,但创新带来的不确定性其实比以前更大,只是大多数人都没遇到而已。

真正让人焦虑的,其实不是这一次事故,而是行业对责任、权利和安全的三重模糊。智能电动车的大趋势无可阻挡,但每个消费者眼前其实是一个“充满争议和不敢碰的黑盒子”。你说以后开车出门,到底要带上什么?手机、电池、保险、灭火器,还是一肚子的侥幸心理?

活在智能时代,每个人都在享受新东西。但如果“系统死机”变成了现实生活的灾难入口,你还愿意相信所谓智能带来的安全和便利吗?技术的进步永远推动社会向前,但人的安全才是底线。所有行业改革、所有营销口号都抵不过一次真实的逃生惊险。技术赶不上人命的价值,这才是智能车产业真正该警醒的地方。

所以,再无人驾驶、再多大屏,再多语音助手,如果关键时刻门打不开、车内系统全死,智能等于零安全。这不是一句口号,也不是什么只属于沈先生的小概率事件,这才是未来所有普通人开智能车最值得焦虑和发问的核心。谁来负责?谁来保障?谁真正在乎一个普通车主的命和权益?等以后出了更多类似事,大家还愿意花钱买“智能命运”吗?智能时代的汽车,不妨从回归最基础的安全逻辑做起,别一味只追所谓科技外挂。

等你哪一天真的被锁在智能车里,电脑屏幕失灵,门锁死机,没人能救你的时候,那就是你最后一次真正相信行业口号。“安全和新鲜感,到底该选哪个?”这问题其实,谁都该细细想一遍再开车上路。

本文以弘扬社会正能量为宗旨,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我们将及时回应。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