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江淮“七年之痒”分手:一场代工时代的落幕与产业升级的序章

这两天,汽车圈被一则消息刷屏:蔚来与江淮汽车共同注销了合资公司江来先进制造技术 (安徽) 有限公司。蔚来官方回应称这是 “正常调整”,因蔚来已获造车资质,双方整车制造合作结束。

蔚来江淮“七年之痒”分手:一场代工时代的落幕与产业升级的序章-有驾

一句 “正常调整” 看似平淡,实则宣告了两家企业近九年深度绑定的 “代工婚姻” 正式终结。这并非简单的商业合同终止,而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格局深刻变迁的缩影,也是行业玩家在时代洪流中的战略抉择体现。

一、从 “闪婚” 到 “深绑”:一段基于现实的互补合作

2014 年,蔚来作为造车新势力诞生,虽有前沿技术和创新理念,却面临无生产资质与制造能力的困境,无法将设计转化为量产车。

而江淮汽车在传统燃油车领域面临增长瓶颈,却拥有完备生产资质、成熟生产线和丰富制造经验。2016 年,双方签署《制造合作框架协议》,江淮成为蔚来代工方。

蔚来江淮“七年之痒”分手:一场代工时代的落幕与产业升级的序章-有驾

借助江淮,蔚来迅速实现 ES8、ES6 等车型量产交付,避免 “PPT 造车” 质疑,得以聚焦品牌建设、用户运营和技术研发。财报显示,蔚来向江淮支付的代工费用从 2018 年约 2.23 亿元升至 2022 年 11.27 亿元,江淮工厂还为蔚来将年产能提升至 24 万辆。

同时,江淮通过与高端定位的蔚来合作,在制造工艺、质量管理等方面积累经验,提升了新能源领域形象和实力。2021 年双方合资成立 “江来公司”,将合作推向顶峰,成代工模式升级典范。

二、“分手” 背后:内外环境变化与诉求转变

(一)蔚来:羽翼渐丰,渴望挣脱束缚

成本压力大:每辆车需支付代工费及一定比例毛利分成,销量增长后,这成沉重开支,侵蚀利润。

生产自主性受限:产品迭代、供应链管理等需与江淮协调,决策链条长,响应市场速度滞后。

品牌形象受影响:消费者对 “代工出身” 车辆品质存疑,车尾 “江淮汽车” 标识影响蔚来高端品牌形象塑造。

2023 年,蔚来斥资 31.6 亿元收购江淮两座工厂及设备,获独立生产资质,为 “单飞” 奠定基础,完成从 “借腹生子” 到 “自立门户” 的蜕变。

蔚来江淮“七年之痒”分手:一场代工时代的落幕与产业升级的序章-有驾

(二)江淮:危机中寻转机,加速转型

失去蔚来这一核心代工客户,短期冲击明显,合肥工厂部分产能闲置,营收、利润承压。但这倒逼江淮加速转型:

与华为合作,推出高端新能源品牌 “尊界”,借华为技术优势打造差异化产品。

挖掘商用车、皮卡等领域潜力,加大研发投入,提升产品竞争力。

三、“分手” 后的机遇与挑战

(一)蔚来

机遇:摆脱代工成本,单车制造成本或降 10% 左右,按年销 20 万辆算,每年可省数亿元,利润空间拓宽;自主掌控生产节奏,能加速产品迭代,适配市场需求,提升竞争力;消除代工标签,强化高端、自主形象,利于巩固豪华电动车市场地位及全球拓展。

挑战:自建 / 接管工厂需巨大资本开支,折旧摊销等固定成本增加;需构建复杂管理体系,生产爬坡可能带来质量波动风险。管理庞大制造体系,对蔚来是全新考验。

(二)江淮

阵痛:年十亿级别稳定代工收入大幅缩水,为蔚来打造的产能面临闲置,需找新订单填补。

转型压力:必须加速自身新能源战略转型,从依赖代工 “输血” 转向打造有竞争力的自有品牌和产品。与华为、大众(安徽)的合作是重要布局,但能否孵化爆款车型、站稳市场仍是未知数,自有乘用车品牌能否崛起是核心挑战。

蔚来江淮“七年之痒”分手:一场代工时代的落幕与产业升级的序章-有驾

四、合作未断:换电、零部件等领域仍有空间

蔚来声明称,双方将在 “新能源汽车研发、换电、零部件等领域继续深化合作”。蔚来换电网络需更多伙伴共建生态,江淮在商用车换电领域有布局,双方在换电标准推广、网络共享、特定车型合作上有空间,且在零部件采购、供应链协同等方面或延续合作。

五、行业意义:产业从野蛮生长走向成熟规范

蔚来与江淮 “分手” 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揭示:

志存高远的新势力,获取资质、掌控核心制造能力是独立壮大的必经之路,政策和市场共同推动这一进程。

整车制造合作淡出,技术研发、基础设施、供应链等更专业化、平台化的合作兴起,未来合作是基于核心能力的优势互补,而非简单代工依赖。

蔚来江淮的 “七年之痒”,是模式局限所致,也是时代必然。这场 “代工婚姻” 解体,是蔚来迈向独立车企的成人礼,是江淮加速自主转型的催化剂,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升级迭代的生动注脚。未来双方道路仍充满挑战,中国汽车工业的竞合大戏将更精彩。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