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古语,叫“浪子回头金不换”,意思就是做错了事的人,在经历了人生的起伏后,终于幡然醒悟“重新做人”。这句话传达的事实是“浪子回头”,但传递的价值是“金不换”,意思跟“知错就改善莫大焉”大差不差。
在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合资品牌如今也迎来了这样的关键时刻。昨晚广汽本田P7以远超市场预期的“低价”上市,随后东风本田官宣:对一个多月前上市的“姊妹车型”——本田S7推出“一口价”政策,将起步价完全拉平。
而且,对于已购车用户东风本田还拿出“保值政策”——凡调价前购买东风本田S7的用户,后续将获得补差价和补礼遇,后者主要是指高达23,788元的用车权益:包含智驾辅助系统升级包、5年Honda CONNECT4.0免费OTA、5年免费车机无限流量。
这样一来,两个本田今年主打的高端纯电SUV车型——本田S7和本田P7,都将起步售价拉低到了20万元以下。广汽本田高层还对P7“19.99万元”的起步售价做出了诠释,呼应1999年第六代雅阁率先在中国生产,情怀营销可谓一次拉满。
从一个多月前东风本田S7以25.99万元起售价上市,当然当时被媒体一顿群嘲和谩骂,大意是本田不知天高地厚,一款纯电车定价完全脱离中国市场实际,销量结果肯定打脸。到昨天两个本田联合宣布,同样的产品起售价直降6万,其转身之快让业界震惊。
外界很想探究的是,这一个多月到底发生了什么?早知道今天要降价为何一个月前还要那样“死挺”?当然,这样的疑问更多抛向的是本田,因为虽然在定价上股东双方都要协商,但最终定价权毫无疑问还是在外方本田手里。
也有阴谋论者认为,这其实是南北本田两家合资公司早已达成的默契,即联手搞了一把“流量”,所谓“欲扬先抑”,最终在营销效果上让人拍案叫绝。
笔者个人猜测,这样的设想大概率是不成立的,南北本田虽然是兄弟企业,S7和P7虽然是“姊妹车型”,但市场竞争是完全正面的,没有哪一家企业愿意给另外一家当开路先锋的“炮灰”?一句话,在这场定价盲盒的游戏中,基本上是谁先摊牌谁先“死”。
一个更合理的推测是,本田在坚持原有高定价的基础上,让东风本田先“迎难而上”,在发现市场完全不买账的前提下,通过另外一家合资企业广汽本田“及时纠错”。所以,本田是最大的“主谋”毋庸置疑,两家合资企业充其量是被推向前台的“棋子”。
但从实际达成的效果来看,笔者预估应该是不错的。至少比坚守原来“高高在上”的定价结局会好很多。从昨晚媒体朋友圈一边倒地给广汽本田点赞看得出来,本田太需要这样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成效了。毕竟,前期这个定价秘密保护得很好。
在过去两年里,因为燃油车市场急转直下,新能源渗透率狂飙突进,导致原本在中国市场持续释放“本田大法”的两家合资企业灰头土脸——王牌车型一款接一款被国产车“挑落马下”,平民超跑飞度濒临退市,长期领跑中高轿车市场的“神车”雅阁光环褪尽,就连思域和CRV这样的畅销车型都只剩下“勉强度日”的销量维持颜面。
在电动化转型上,本田给外界的感觉是“很努力但然并卵”。从最早的混动到最近一两年的纯电,本田对于单车利润的执着追求,让其本来领先的插混技术迟迟难以实现规模化效应,而前期油改电的纯电动车投放市场后则接近于泥牛入海。燃油车下滑电动车转型不力,留给本田的似乎只剩下“退出中国市场”的倒计时。
不过,这一次本田决定放手一搏。原来起步卖26万元的纯电SUV,“一口价”政策后直降超20%,这需要魄力和勇气,但背后肯定是本田想拼命留在中国新能源市场牌桌上的“痛定思痛”。这样的“艰难的抉择”,最早的大众、后来的丰田、通用和日产都经历过,只是本田有种“后知后觉”的迟钝。
但迟到总比不到好。从合资公司内部传出的消息是,本田S7和P7“一口价”叫卖,几乎是在“亏着卖车”。但放眼整个中国新能源车市场,有几家是靠卖电动车真正赚到了钱的呢?全球范围内除了特斯拉死磕纯电赛道,中国市场的理想、比亚迪和赛力斯,虽然同样盈利了无一例外都在卖“带发动机”的新能源车。
所以,本田今天的“放手一搏”可以理解,但不值得同情,因为市场行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当几乎所有的合资品牌都放弃原有的、在燃油车时代可坐享其成的品牌溢价,亲自下场到满是泥泞的新能源赛道时,再谈品牌溢价和外资品牌的所谓“体面”,就变得不合时宜了。而要想留在“牌桌”上,必须先破釜沉舟、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
本田今日之艰难,跟以往跨国车企在新能源赛道集体失去话语权不无关系。无论是大众的ID、还是丰田的BZ,抑或是通用的奥特能平台,还是日产的聆风和ARIYA,都在推向市场后遭到消费者冷遇,表现最好的大众ID通过降价取得了还算不错的销量,其他跨国车企的电动车产品投放市场,上演的就是“葫芦娃救爷爷”的剧情。
所以,对于中国的新能源用户而言,买传统大厂的电动车变成一股“非主流”浪潮,买新势力玩家的电动车则变得“很酷”,甚至连BBA出品的电动车都被群嘲为“杂牌”。这样的错位认知,其实严重轻视了合资企业打造的纯电平台和产品综合实力,也是有失公允的。但改变用户认知,需要时间当热更需要过硬的产品实力来“征服”用户。
放手一搏的本田,要打赢的正是这样一场话语权争夺战。合资品牌要在中国新能源赛道实现“绝地反击”,必须先以积极的姿态融入这个市场,要敢于在这个泥泞的赛道湿身下场,通过差异化定位的产品和体验,赢回属于汽车“大厂”的地位和尊严。(本文作者杨小林系资深汽车媒体人、车壹传媒联合创始人,车壹条&好车推荐官|总编辑)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