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本田在华工厂关闭、产能缩减的消息不绝于耳,尤其是广汽本田ZR-V致在的销量表现引发猜测这款车型是否已悄然停产?事实上,本田并未全面停产,而是正在进行一场深刻的战略转型。
本田产能调整关停两家工厂背后的逻辑
本田中国官方数据显示,其年产能将从149万辆缩减至120万辆,降幅约20%。广汽本田第四生产线(年产能5万辆)将于2024年10月关闭,东风本田第二生产线(年产能24万辆)也将在同年11月停产。这一调整直接导致本田在华总产能回落至2014年水平,被媒体称为“退回十年前”。
产能缩减的核心原因是销量持续下滑。2023年1-6月,本田在华销量除1月同比增长57.28%外,其余月份均同比下跌超10%。传统燃油车主力车型如雅阁、皓影的市场份额正被比亚迪等新能源品牌蚕食。以飞度为例,其8.68万起售价与比亚迪海鸥顶配8.58万形成直接竞争,但后者在智能化与使用成本上更具优势。
致在的困境产能分配下的牺牲品
ZR-V致在自上市起就面临产能天花板。广汽本田内部预估其月产能峰值仅2000辆,实际交付量更受雅阁等热门车型挤压。这种“生不逢时”的处境并非产品力问题,而是本田在燃油车与新能源转型间的资源博弈。
值得注意的是,本田并非唯一收缩燃油车产能的车企。上汽大众已关闭安亭一工厂,北京现代出售多家工厂,日系合资品牌集体面临转型阵痛。
电动化转型本田的破局之路
面对挑战,本田正加速电动化布局。广汽本田宣布2027年停产燃油车,东风本田也同步推进电动化战略。本田计划通过新建的两家电动车工厂(分别与广汽、东风合资)将产能恢复至144万辆,并聚焦eNS1等电动车型研发。
全球范围内,本田同步整合产能,如关闭泰国阿瑜陀耶府工厂,集中资源发展新能源。这种“断腕式”调整,折射出传统车企在环保政策与市场变革下的必然选择。
尾声停产还是重生?
本田致在并未消失,但它的命运已成传统燃油车时代的缩影。当电动化浪潮席卷全球,“停产”或许只是新生的前奏。正如一位经销商所言“不是消费者抛弃了本田,而是时代选择了更聪明的出行方式。”这场转型能否成功,取决于本田能否在电动赛道上找回“技术本田”的荣光。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