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特异又摊上事儿了。这次不是小面积的问题,而是直接扯到了老本行——轮胎的安全。说白了,这条“道路安全线”又一次被拦腰拍了个响。最近,固特异主动宣布,要召回1373条Metro Miler G652商用车用的大轮胎,问题就出在胎肩部位,衬层厚度不够,谁也不知道哪条会出幺蛾子。据说,这批涉及的轮胎都是2024年10月6日到12月28日之间,在美国弗吉尼亚丹维尔工厂生产出来的。说到底,这批货大约有四分之一确实有问题,虽然看似数量不多,但轮胎这种黑乎乎的家伙,稍微一出岔子,分分钟就是大新闻。
更有意思的是,这次毛病不是厂里检测出来的,反而是被用户举报发现的。据通报,2025年8月6日有人向有关部门打了小报告,说自己的轮胎胎压没事就掉,几周里足足有7个轮胎出现异常。一查,锅就甩给了胎肩部衬层过薄——这可不是普通的“小磕小碰”,直接导致有安全隐患。固特异接到情况后倒也不含糊,一边答应免费换胎理赔,一边赶紧叫停所有同型号轮胎的生产,还派人回头查到底是工艺出锅还是设备挖的坑。你别说,这已经是固特异在2025年第二次对外发出召回通告了。前脚才在欧洲召回了Eagle F1系列的高端胎,要命的也是安全问题:胎面高速时可能脱落,虽然坏胎只有寥寥几条,但整个异地大批量召回,算是很有担当。
看来说风就是雨的不只是固特异。今年全球轮胎圈子里,故事一茬接一茬。日本住友橡胶那边,邓禄普摩托车胎就因为挤出机的点小毛病,让胎侧混进了不该进的化合物,硬生生把轮胎牵引力给拉低了,高速行驶下滑都不是事儿,闹了场不大不小的召回。再来,老牌大厂米其林也是压力山大。五月份,人家北美公司主动承认,自己造的七千多条商用胎压根扛不过耐久测试,轮到要召回了,谁也别硬扛。EP轮胎、东洋、浦林成山、普利司通,这些你在朋友圈儿里都能见到的名字,也一通被点名。有尺寸不对的,有性能宣传过头的,也有认证没过的,横看竖看,轮胎制造没一刻能让你松懈。
为什么一个轮胎就能整出这么多幺蛾子?咱们来扒一扒它的底裤。别看轮胎黑不溜秋的,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去了,前后得有上百道工序。原材料得精挑细选,设备上点儿小故障,压延配方稍微一变,甚至老李师傅昨晚没睡好,都可能让一整批胎翻车。比方说,这次固特异的胎肩衬层厚度不达标,也许从一开始的配方设计,到后面生产现场把关上都有问题。再比如住友,是因为挤出机一抽风,混杂进去了不对劲的化学物质,胎就变了味。米其林那事儿直接指向材料本身,抗疲劳性能不过关。至于浦林成山,直接被人发现,雪地胎和宣传页上的参数压根不沾边,还有更粗心的,干脆连认证标识都懒得贴。
说到底,这个行业真正要命的不是一两个小失误,而是怎么在大生产大流通的长链条里,始终如一保持质量。老百姓买轮胎图的是什么?安全、耐用。厂家靠什么活着?牌子、口碑。这年头谁不拿着放大镜盯着你失误?相关部门要严格查,网络上有人晒出故障照片,同行盼着你出丑。其实,轮胎的毛病可以小到你没觉察,轮到箭在弦上,那可直接是性命攸关。你合格一万条里混进去一条病胎,说不定哪天就摊到谁家出门在外的车轮下,到时候说啥都晚了。
这次看固特异的风头,让人想起了国内车企抢修的那股子火急火燎。来声音了,赶紧回应、先赔后查,再要脸面就没得玩。也有人说,轮胎厂家的应对能力成了整个行业的标杆——谁还能比固特异更快?但你细细琢磨,他们每一轮召回都耗费巨大,无论名声还是金钱,看似“勇于担当”,但背后其实无奈多于自豪。
一份质量,一份安全,都是厂里一天一天累出来的。可这份事儿,也没法儿偷懒。轮胎企业要做的不是一轮一轮地赔和召回,而是让每一条新下线的胎,都老老实实“接地气”,老百姓可以开着一路放心。毕竟,开车一路平稳,才是我们想要的答案。
打好这份“安全算盘”,遥控不如实地,口号不如实干。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