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电动汽车谈判桌上,欧盟放话中国想进欧洲市场,就得交出核心电池技术。这要求让不少人想起几十年前,那时我们是求着欧洲车企转让技术的学生。
如今角色反转,中国成了新能源赛道的领跑者。欧盟的 “技术换市场”,更像一场精心设计的索取。
这真的是平等合作吗?当我们掌握了核心技术,就该被这样要求 “分享” 吗?
从学徒到领跑者,中国汽车业的逆袭路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街头,路上跑的放眼望去全是别人的牌子,桑塔纳、捷达就是身份的象征,而那时的中国汽车工业,几乎是张白纸,造不出像样的发动机,更别提核心技术。
那时候我们打开大门,姿态放得很低,请德国的、法国的老师傅们进来教我们,我们甘当小学生,唯一的门槛,仅仅是合资公司的股比限制。
至于说让别人把发动机、变速箱的核心技术白白送给我们?这种想法,我们当时连想都不敢想,也从未开口要求过。
我们只是想让欧洲的产业链,哪怕是一小部分,能落到中国的土地上,让我们的工人能摸一摸先进的设备,让我们的工程师能参与到生产流程里。工人在流水线上学拧螺丝,工程师趴在图纸上描线条,连看一眼发动机内部构造都要小心翼翼。
没人会把技术白白送来,我们的工程师只能在拆解旧零件时偷偷记参数,在组装时琢磨工艺,比亚迪创始人王传福说过,早期团队为了搞懂电池原理,愣是把进口电池拆成了粉末。
几十年一晃而过,当年的学徒羽翼渐丰,早已出师。即便是在传统的燃油车领域,长城、吉利、奇瑞这些名字,也不再是廉价的代名词。
长城的皮卡在中东的沙丘上撒野,奇瑞自研的发动机甚至返销到了汽车的老家欧洲,我们已经证明,自己有能力造出不输别人的好东西。
而真正的颠覆,来自那条叫“新能源”的赛道,过去在国内的高端市场,谁请客吃饭不开一辆德系的豪车,都觉得没面子。现在呢?老板们坐在问界、理想的车里,享受着智能座舱和大沙发,舒服得像在自家客厅。
而在更广阔的大众市场,满大街跑的比亚迪,更是凭借电池技术和性价比,把曾经不可一世的丰田、本田、日产挤得喘不过气。
不知不觉间,世界每卖出三辆车,就有一辆是中国制造、中国销售,我们成了全球第一。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欧盟急了,2023 年,中国电动车在欧洲的销量同比涨了 70%,而大众、宝马的新能源车型,市场份额被挤得越来越小。
但着急归着急,他们似乎忘了自己当年是怎么一步步积累起来的,反而想当个“伸手党”,直接把我们在电动车上的核心技术,尤其是动力电池的看家本领,要过去。
谈判桌上,欧盟的要求很直接,中国车企想在欧洲建厂,必须把电池的正极材料配方、热管理算法这些核心技术,交给当地合资企业,说白了就是拿技术当 “入门费”。
这算盘打得实在太响了,一旦欧洲企业拿到了我们的核心技术,消化吸收之后,还有什么动力继续跟你合资?到时候一脚把你踹开单干,我们找谁说理去?
用最具竞争力的筹码,去换取一点眼前的短期利益,这无异于自断经脉,真到了那一天,我们在国际谈判桌上还剩下什么?
中国车企没接招,比亚迪明确表示在欧洲建厂可以,但核心技术绝不共享;宁德时代在匈牙利的工厂,生产线设备全是 “中国制造”,连操作手册都是中文的。
欧盟不甘心,又想玩阴的,他们一边调查中国电动车 “是否补贴”,一边暗示企业 “私下合作”,但 7 月 15 日,中国商务部更新了禁止出口技术目录,白纸黑字地把动力电池的关键技术写了进去。
想通过企业间的小动作来绕道获取技术?门,已经焊死了。我们欢迎平等的合作,但谁要动我们压箱底的战略技术,绝无可能。
合作可以,但底线不能让
其实欧洲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总有看得清、想得明白的人。有些国家就没跟着欧盟的指挥棒瞎转,比如匈牙利,非常务实地绕开了布鲁塞尔的条条框框,把宁德时代的电池厂和比亚迪的整车厂都请了过去。
他们心里清楚,这些项目带来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岗位,是实实在在的,远比那些虚头巴脑的技术壁垒重要得多。
西班牙也跟奇瑞签了合资协议,奇瑞出电动车平台技术,当地企业负责生产销售,核心的电池管理系统仍由奇瑞掌控,投产半年,车型就卖进了欧洲前五。
这些成功的案例证明,平等合作是可行的,我们从不反对分享产业链,中国的负极材料企业在德国建厂,充电桩企业给欧洲车企做配套,但这跟交出核心技术是两码事。
技术是命门,当年我们求着学技术时,欧洲守得比谁都紧;现在我们凭本事搞出了新技术,凭什么要拱手让人?欧盟要是真想要,不如学学我们当年的笨办法,沉下心来搞研发,而不是动歪心思。
如今的中国车企,早已不是那个需要看别人脸色的学徒,在德国的电动车测试场上,比亚迪的续航里程比宝马多 120 公里;在挪威的街头,蔚来的换电站比特斯拉还密集。
实力面前,所有的算计都没用,想合作,就拿出诚意;想抢技术,那只能免谈。这不是傲慢,是三十年血泪教训换来的清醒,核心技术,永远只能握在自己手里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