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知道您在看手机或者和朋友聊天的时候,有没有听过一个挺新鲜的词儿,叫“0公里二手车”。
听上去有点矛盾,是吧?
车都还没怎么开,里程表上的数字可能就跟新车一样,怎么就成了二手车了呢?
可您要是在二手车平台上一搜,还真有这么回事。
一辆看着崭新锃亮的汽车,刚刚办完上牌手续,转头就挂出来卖了,价格还比新车便宜好几万,有的甚至能便宜个十几万。
这事儿听着就让人心里痒痒,感觉像是捡了个大便宜。
但同时,心里也得打个鼓:这么好的事儿,到底是真的馅饼,还是一个包装精美的陷阱?
今天咱们就以一个普通消费者的视角,把这层层迷雾拨开,好好聊聊这背后的门道。
首先咱们得弄明白,这种“0公里二手车”到底是怎么来的。
它跟咱们平时理解的那种别人开了一两年、跑了几万公里的二手车完全不是一个概念。
它其实就是一辆彻头彻尾的新车,只不过在法律程序上,它已经完成了第一次的车辆登记,有了第一任车主的名字。
可实际上,这位“车主”可能压根就没摸过方向盘,车子从办完手续到挂出来卖,可能就在停车场里安安静静地待着。
这就形成了一种很特别的现象:车的里里外外都是新的,但身份已经是“二手”了,所以卖的是一个比新车便宜的“二手价”。
那么,好端端的新车,为什么非要走这么一遭,把自己变成“二手”呢?
这背后的原因可就多了,主要有这么几个渠道。
最常见的一个,就是汽车经销商,也就是咱们常说的4S店,为了完成厂家下达的销售任务。
您想啊,汽车厂家每年、每季度、每个月都会给4S店定一个销售指标,比如这个月必须卖掉100台车。
要是完成了,厂家就会给4S店一大笔返点奖金。
可要是到了月底,眼看还差那么几台没卖出去,怎么办?
为了拿到那笔可观的返点,有些4S店就会自己想办法,用公司员工或者找来的身份证,先把这几台车买下来,办好上牌手续。
这样一来,在厂家的系统里,这几台车就算作“已售”,销售任务圆满完成,返点奖金也到手了。
然后,4S店再把这些刚上牌的“准新车”以一个稍低的价格,悄悄地卖给二手车商,或者直接在自己的渠道里当成二手车处理掉。
还有一种情况,是厂家自己为了清理库存。
汽车更新换代的速度特别快,新款一上市,老款车型就不好卖了。
或者有些配置比较冷门的车,一直堆在仓库里,占地方还一天天贬值。
为了尽快回笼资金,厂家有时候会通过一些“大客户”渠道,比如租赁公司或者一些大企业,把这些库存车打包,以一个很优惠的折扣价批量卖出去。
这些车一落地,很多就直接被这些大客户转手卖到了二手车市场,也就成了咱们看到的“0公里二手车”。
再有一个来源,就有点“技术含量”了,是一些车商为了套取国家或者地方的补贴。
有时候为了刺激汽车消费,政府会推出一些置换补贴政策,就是说你卖掉手里的旧车,再去买一辆新车,政府会给你一笔几千到一两万不等的补贴。
有些头脑活络的车商就看到了这里的“商机”,他们会去搜罗一些符合补贴条件的旧车指标,然后用这个指标去买新车,把补贴款申请到手。
这样一倒腾,一辆车就能凭空赚到一笔补贴。
之后,他们再把这辆几乎没动过的新车,当成“0公里二手车”卖掉,又赚一笔差价。
听起来,这些车的来源好像也挺正规,而且价格确实诱人。
但是,咱们在动心之前,一定要算清楚一笔账,那就是为了省下这几万块钱,我们可能会失去什么。
这其中最大的一个“坑”,就是“首任车主权益”的消失。
现在很多汽车品牌,尤其是新能源车,为了吸引顾客,会提供非常丰厚的服务套餐,但这些福利,绝大部分都清清楚楚地写着“仅限首任车主”。
比如说,现在很多电车品牌都承诺“三电系统终身质保”,也就是电池、电机、电控这三大核心部件,只要车在第一任车主手里,就一直保修。
这可是个巨大的保障,万一将来电池出了问题,换一下动辄好几万甚至十几万。
但您要是买了“0公里二手车”,对不起,在法律上您已经是第二任车主了,这个“终身质保”就跟您没关系了,只能享受到国家规定的基础质保,比如8年或者15万公里。
除此之外,还有像终身免费充电、每年几次的免费保养、厂家APP里的积分福利、参加车主专属活动等等,这些您可能都享受不到了。
为了眼前的几万块钱,放弃了未来可能价值更高的长期服务和保障,这笔买卖到底划不划算,您得自己心里有杆秤。
除了权益上的损失,车辆本身也存在一些看不见的风险。
虽然里程表上的数字很低,但您并不知道这辆车在变成“二手车”之前,在某个露天停车场或者仓库里停了多久。
如果停放时间超过半年甚至一年,风吹日晒雨淋的,对车也是一种损耗。
电瓶可能会因为长时间不用而亏电,影响寿命;轮胎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受力,可能会出现老化或者变形;车身上的各种橡胶密封条也可能提前老化。
特别是对于新能源车来说,底盘下面的电池包非常金贵,在运输、停放的过程中,万一有过磕碰或者剐蹭,留下了肉眼不易察觉的隐患,那可就麻烦了。
之前就有检测机构发现,一辆看着全新的准新车,里程只有几十公里,但用专业设备一查,发现防撞梁的螺丝有过拆卸痕迹,很可能是在运输过程中发生过碰撞,修复之后再拿出来卖的。
再往深了说,还有法律上的风险和贬值问题。
因为这辆车在您买到手之前,已经有过一次过户记录了。
等您将来想再把这辆车卖出去的时候,它在市场上就成了“三手车”,它的保值率肯定会比那些真正的一手转二手的车要低一些。
也就是说,您买的时候省了点钱,卖的时候可能要亏得更多。
更需要警惕的是,有些“0公里二手车”可能背后还牵扯到债务问题。
比如,它可能是被原来的“车主”(比如4S店或者车商)拿去做了抵押贷款。
万一他们资金出了问题还不上钱,这辆车随时都有可能被债权方或者法院查封。
这种复杂的背景,普通消费者是很难凭自己去查清楚的。
这种现象之所以这么普遍,其实反映了当前汽车市场的一些深层次问题。
车企为了财报数据好看,经销商为了完成任务拿返点,车商为了套利,形成了一条灰色的产业链。
甚至,这种模式还意外地推动了我们国家的二手车出口。
因为很多国家对进口新车征收很高的关税,但对二手车的关税就低很多。
于是,一些商家就把新车在国内上个牌,变成“二手车”身份,然后再出口到国外,巧妙地绕开了高关税壁垒。
根据行业数据估算,2024年我国二手车出口量可能达到40万辆,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就是这种“0公里二手车”。
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我们中国汽车产业的强大竞争力和市场适应能力。
当然,这种不正常的市场现象也已经引起了国家监管部门的注意。
商务部已经开始组织会议,要求行业进行规范。
工信部更是在酝酿一个政策,就是新车在登记上牌后的6个月内,可能将禁止作为二手车进行交易。
如果这个政策真的落地,那将从源头上大大限制这种操作的空间,整个市场生态也会发生改变。
总而言之,“0公里二手车”这个选项,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
它确实能让您在买车的时候省下一笔钱,但另一面,您也必须承担失去重要质保权益、车辆存在潜在损耗以及未来贬值更快等一系列风险。
在做决定之前,一定要把这些利弊都想清楚。
如果便宜下来的那几万块钱,在您看来,不足以弥补那些失去的权益和潜在的风险,那么踏踏实实地去买一辆全新的、手续干净的新车,可能会更省心。
如果您确实觉得这个价格非常有吸引力,那也一定要擦亮眼睛,找一个懂车的朋友,或者花点钱请一个专业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把车子的里里外外、前世今生都查个明明白白再做决定。
记住,买车是大事,图便宜是人之常情,但千万不能因为一时的便宜,而忽略了背后可能隐藏的更大代价。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