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特斯拉Model 3在中国市场横着走了五年,谁都没想到,半路杀出个“价格屠夫”。小米SU7用8个月卖出11万辆,11月单月销量直接碾压小鹏MONA M03一万多台,甚至逼得Model 3焕新版月均数据黯然失色。雷军当年说“对标特斯拉”被群嘲,如今销量榜上的数字却让质疑者集体噤声——这辆“年轻人的第一台电动车”,凭什么能撕开特斯拉的护城河?
行业论坛上两派吵翻了天。一派高呼“小米用手机打法干翻传统车企”,另一派冷笑“靠低价堆配置算什么本事”。争议焦点在于:SU7的爆红究竟是实力碾压,还是营销泡沫?数据显示,SU7的定价比Model 3低4万,却多出座椅通风、抬头显示等配置,网友戏称“雷军把性价比玩成了降维打击”。但特斯拉粉丝反呛:“电池管理和自动驾驶才是核心,小米就是个组装厂!”更耐人寻味的是,小鹏MONA M03同样走性价比路线,为何被SU7甩开身位?
深扒销量密码,小米的“三板斧”浮出水面。第一斧是供应链控制,背靠北汽工厂的成熟产线,SU7交付速度比蔚来ET5快了两倍;第二斧是米粉经济,小米之家变身展厅,手机用户扫码试驾券直接导流;第三斧最狠——雷军亲自下场直播拆车,把“铝合金底盘”和“宁德时代电池”焊进消费者脑子里。一位上海车主坦言:“买它就像抢小米手机,怕手慢无。”但行业分析师指出隐忧:SU7的订单转化率正在下滑,12月新增订单环比减少18%,饥饿营销还能玩多久?
表面看,SU7的产能瓶颈已缓解,11月交付量创下新高。但暗地里,战场规则正在改变。特斯拉突然祭出“限时保险补贴”,Model 3实际入手价跌破23万;华为智界S7带着鸿蒙车机杀入战局,订单48小时破万。更棘手的是,SU7的投诉量悄然攀升,车机卡顿和漆面起泡的帖子在社交平台发酵。一位北京车主吐槽:“跑得快不代表跑得稳,售后电话永远排队。”业内人士透露,小米正紧急扩招2000名技师,但服务网络覆盖仍落后头部车企三年。
12月5日,一份数据引爆行业:SU7的复购意向率仅11%,远低于理想L6的35%。这意味着,多数车主只把SU7当“过渡车型”。更戏剧性的是,特斯拉中国突然宣布启动FSD(完全自动驾驶)本地化测试,而小米的自动驾驶团队却被曝出核心工程师跳槽蔚来。社交媒体上,一段SU7夜间AEB测试视频疯传——面对突然出现的假人,车辆竟延迟1.5秒才制动。雷军连夜发文承诺“OTA升级”,但网友不买账:“智能驾驶不是手机系统,死机了能重启吗?”
价格战的火药味越来越浓。比亚迪海豹荣耀版降价2万,极氪007推出免费充电权益,而小米的2024款SU7却因“配置升级”传闻导致现车滞销。经销商透露,部分门店开始暗降5000元清库存。更微妙的是政策风向,北京某区政府突然将SU7移出公务车采购名单,理由是“数据安全未达标”。与此同时,华为问界M7单周销量首超SU7,评论区炸锅:“爱国情怀干不过真鸿蒙?”“小米和特斯拉打架,让华为捡了漏?”
某些人总爱把销量榜当圣旨,却忘了汽车不是快消品。靠低价冲量时夸海口,遇到品控问题就甩锅供应链;吹自动驾驶时对标特斯拉,真出事故又说“只是L2级辅助”。更幽默的是,一边嘲笑传统车企转身慢,一边自己连4S店都要借别人的场地。雷军说“小米汽车要进全球前五”,现在看,先把车主投诉率压到新势力前五更实际。
当SU7车主还在为抢到充电桩发愁,特斯拉已开始布局V4超充站,华为的“一秒一公里”液冷快充也来了。所以问题来了:买电动车到底该选“性价比之王”还是“技术派大佬”?有人说小米赢在价格,但五年前Model 3刚进口卖40万照样排队,如今降价到23万反而被骂割韭菜——所以消费者爱的究竟是技术,还是捡便宜的快感?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