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被唱衰?其实已逆袭登顶,9月狂销44万辆!

各位车友们,咱们“用车社”又来跟大家聊点真知灼见了!

最近车坛掀起的一股巨浪,着实让笔者我拍案叫绝,心潮澎湃!

您可能还沉浸在去年的记忆里,谁又能想到,那个曾一度被唱衰的巨头——上汽集团,竟然在短短一年间,以惊人的速度,将失去一载的王座重新揽入怀中,甚至超越了风头正劲的比亚迪!

2025年9月,汽车市场传来一份令人咋舌的答卷:上汽集团单月整车销售量达到44万辆,同比飙升40.4%!

这个数字,如同火箭升空,划破天际,宣告着一个王者归来的时代。

要知道,从年初开始,上汽的月销量便已实现连续九个月的同比增长,1到9月的累计批售量也攀升至319.3万辆,整体增幅达20.5%,在国内汽车行业保持着领跑者的姿态。

回溯至2024年,彼时的上汽,似乎正经历着一场“至暗时刻”。

全年401万辆的销量,被比亚迪的427万辆所超越,这是其长达18年之久的国内车企销量冠军头衔,首次易主。

网络上,各种“大象转身难”、“传统车企日渐式微”的论调不绝于耳,仿佛昔日的荣光已成过眼云烟。

那时的笔者,也曾为这位老牌劲旅捏一把汗,难道,中国汽车工业的奠基者之一,真要被新时代的浪潮所淹没吗?

现实,却以最响亮的方式,回应了所有质疑!

这并非昙花一现的逆转,而是一场深层次的基因改造,一次彻头彻尾的“外科手术式”重构。

上汽集团,究竟是如何在短短一年内,完成这场堪比“凤凰涅槃”般的华丽转身?

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战略智慧与执行力?

在我看来,这场“翻身仗”的序章,是一场刮骨疗毒般的组织变革。

2024年,核心管理层迎来了一次关键的交接。

陈虹董事长的卸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而沙场老将王晓秋的披挂上阵,以及贾健旭的升任总裁,则预示着新篇章的开启。

不单如此,就连上汽大众、上汽通用、华域汽车等重要子公司的管理团队也同步进行了调整,研发、市场、运营等多个关键领域,都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这就像一辆久经沙场的赛车,不仅更换了性能更优的发动机,连变速箱、悬挂系统乃至驾驶舱的布局,都进行了全面的优化升级,只为在新的赛道上,爆发出更强的战斗力。

新管理层就位后,上汽集团的战略蓝图迅速铺开。

2024年下半年,两大业务部门——“大乘用车”与“上汽商用车”应运而生。

此举并非简单的部门增设,而是旨在打通从产品构思、研发、生产到最终销售的全链路环节,将原本分散的力量,拧成一股绳,集中火力攻坚核心业务。

贾健旭总裁那句“捏起一个拳头,对市场打过去”的宣言,字里行间透着一股子破釜沉舟的决心与舍我其谁的气魄!

这份“捏紧的拳头”一旦发力,其成效便迅速体现在了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和海外市场这“三大增长引擎”的强劲驱动中。

首先,自主品牌的崛起,无疑是上汽集团销量攀升的主引擎。

贾健旭在面对内外部挑战时,掷地有声地强调,自主品牌业务必须被视为集团的主攻方向。

数据不会说谎:2025年1到9月,上汽自主品牌累计销量突破204.4万辆,同比增长29.2%,占据了公司总销量的惊人份额——64%!

这意味着,每售出三辆上汽汽车,便有两辆是咱们自己的品牌,这份市场信任与认可,无疑是民族自信在汽车领域的具象化体现。

在这股自主品牌浪潮中,新一代智己LS6的表现尤为抢眼。

这款车上市时,笔者亲眼见证了朋友圈被其刷屏的盛况,仅仅27分钟,锁单量便突破万台,其火爆程度甚至超越了热门演唱会门票的抢购!

智己LS6那流畅至极的溜背造型,从车头至车尾,线条一气呵成,宛若一道流动的光影,展现出一种动感与优雅的完美结合。

坐入车内,那块巨幅中控屏与环抱式座舱设计,科技感扑面而来,内饰材质考究,触感细腻温润,仿佛将驾乘者完全包裹。

它能成为20万级大五座智能SUV市场的新宠,绝非偶然,而是凭借实打实的产品力与用户体验,赢得了一片赞誉。

上汽被唱衰?其实已逆袭登顶,9月狂销44万辆!-有驾

其次,新能源赛道,作为当下汽车产业变革的核心战场,上汽集团也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成果。

2025年前三季度,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达到108.3万辆,同比激增44.8%,展现出势如破竹的增长曲线。

上汽的布局策略也颇具远见,纯电动、插电混动、增程式电动等多条技术路线齐头并进,避免了将所有筹码押注于一处。

自主品牌如火如荼,合资品牌如别克、奥迪等也加速电动化转型,这种“自主+合资”的合力共振,构建了一个坚不可摧的新能源矩阵。

MG品牌在新能源领域的表现,更是引人深思。

以2025年9月上市的MG4为例,它搭载了上汽自主研发的半固态电池,成为全球首款量产搭载此项先进电池技术的车型!

笔者认为,半固态电池在新能源车领域,就好比给传统燃油车装上了更高效的涡轮增压器,它不仅提升了能量密度,增强了车辆的安全性,更让续航里程变得异常扎实,驾驶感受也因此更为从容与自信。

上汽被唱衰?其实已逆袭登顶,9月狂销44万辆!-有驾

第三个增长引擎,则是海外市场。

近年来,中国车企“出海”的步伐日益坚定,上汽集团更是其中的先行者。

今年1到9月,其海外累计销量已达76.5万辆。

其中,MG品牌在欧洲市场的表现尤为突出,终端交付量突破22万辆,成功跻身欧洲市场销量前茅的中国汽车品牌行列!

曾几何时,欧洲街头更多的是BBA等传统豪华品牌的天下,而如今,我们的MG车型穿梭其间,已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许多国外消费者对“中国智造”赞不绝口。

从2020年到2024年,上汽集团的海外营收从449.84亿元迅猛增长至986.61亿元,营收占比也从6.06%跃升至15.72%,这份跨越式增长,绝非偶然,而是凭借过硬的产品力,在全球舞台上开辟新天地的有力证明。

自主品牌、新能源、海外市场三路并进,上汽集团的销量增长,自然是水到渠成。

这份战略调整的成果,不光体现在销售数字上,更直观地反映在了企业的“钱袋子”里!

2025年上半年,上汽集团实现营收2943.36亿元,同比增长6.23%;净利润60.18亿元,其中,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更是同比飙升432.21%!

这简直是一场教科书式的翻身仗,彻底扭转了2024年营收、净利润双双下滑的颓势!

更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公司的经营性现金流净额高达210.4亿元,同比猛增85.9%!

这说明什么?

这不仅意味着上汽集团能挣钱,更意味着它能把钱牢牢握在手中,这份抗风险能力与经营韧性,着实令人钦佩!

然而,仅仅依靠战略调整和资金流转,尚不足以支撑一场真正的逆袭。

支撑这一切的,是上汽集团更深层次的硬核科技支撑。

如果说战略调整是“打通经脉”,那技术研发便是上汽集团逆袭的“筋骨”。

作为中国智能汽车领域的拓荒者之一,上汽集团多年来在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累计投入超过1500亿元,斩获了近2.6万项有效专利,笔者认为,这些前期播撒的种子,正开始结出累累硕果,进入了丰收期。

新能源技术方面,上汽集团已全面掌握电池、电驱、电控等核心技术,完成了新一代锂电池、固态电池及IGBT电驱动模块的全球化布局。

前面提到的MG4,便是其自研半固态电池技术量产上车的全球首例,这无疑彰显了其在新能源核心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

智能化方面,上汽集团也同步推进从L2到L4级智能驾驶的科研突破,并获得了乘用车和商用车L4级智能网联商业化示范运营的“双牌照”。

更值得注意的是,其“端到端”智驾大模型已率先在智己汽车上实现量产。

这意味着,智能驾驶不再是遥远的未来概念,而是实实在在地融入了日常的驾乘体验,为用户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智能出行感受。

除了技术自研,上汽集团更是以“拥抱开放,寻求共赢”的姿态,通过外部合作来弥补不足——与华为的携手,便是其中的关键落笔。

2021年,上汽集团曾因“灵魂论”的争论,错失了与华为合作的契机。

那时的笔者,也曾为这场擦肩而过感到惋惜。

可到了2025年,面对行业竞争的白热化,上汽集团毅然打破“执念”,与华为签署了合作协议。

这场姗姗来迟的握手,如今看来,无疑是上汽集团强化智能技术薄弱环节,加快市场布局的关键一步。

双方联合打造的尚界H5,一经亮相便惊艳四座!

它搭载了华为最新的ADS4智驾系统,并将价格下探至20万级,成为这一价位段首款配备该系统的车型。

9月23日正式上市后,短短1小时内,订单便突破了1万台!

这般速度与市场热度,无疑预示着一款“爆款”的诞生。

目前,“尚界”项目已在临港新片区落地,首期投入约60亿元,组建了超过5000人的研发团队,投产后,临港基地将贡献28万辆的年产能,为尚界系列车型的市场交付构筑了坚实后盾。

上汽被唱衰?其实已逆袭登顶,9月狂销44万辆!-有驾

笔者认为,这种合作并非单向的倚重,而是双向赋能的“互补”共赢。

正如比亚迪、长安汽车等一众车企的做法,上汽集团一边深耕核心技术,一边通过合作加速技术落地,两条腿走路,既保住了自身的“灵魂”,又牢牢抓住了时代发展的洪流,这才是真正的强者之道!

上汽集团这次的华丽转身,绝非偶然,也非一蹴而就。

其背后,是管理层的果敢决策,是战略布局的深谋远虑,是自主品牌、新能源、海外市场“三大增长引擎”的协同发力,更是深厚的技术积淀与开放合作的博大胸怀!

正如《易经》有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真正的转型,从来不是在风平浪静中悄然完成,而是在与惊涛骇浪的搏击中,方能脱胎换骨,凤凰涅槃,变得更加强大。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汽车产业变革时期,唯有锚定长远目标,不断构建和强化自身的系统性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长久竞争高地。

上汽集团的这次逆袭,不光是他们自身的胜利,更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升级与突围,提供了一份活生生、极具参考价值的案例研究!

这就像一辆车,即便初期有些偏离方向,甚至一度熄火,可只要校准了航向,发动机澎湃有力,底盘扎实稳固,它终将能够重新加速冲刺,甚至超越前方的所有对手!

(这是咱“用车社”的一点个人见解,不构成任何具体的买卖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