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销量数据速览:同比暴跌40.8%,创历史最差纪录
2025年5月12日,本田中国公布4月销量数据,当月终端销量仅43,689辆,较2024年同期的73,831辆暴跌40.8%;1-4月累计销量201,576辆,同比下滑28.2%。这一成绩不仅是本田自2020年巅峰期(年销162.7万辆)以来的最大跌幅,更意味着其在中国市场已连续第五年下滑,2024年全年销量甚至跌破百万辆(85.2万辆),创下2015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核心数据对比:
• 单月销量峰值对比:2020年单月最高销量超15万辆 2025年4月仅4.3万辆;
• 新能源占比:4月新能源车型中,销量最高的广汽本田P7仅432辆,东风本田S7更是低至62辆;
• 燃油车支柱:仅CR-V一款车型销量过万(12,400辆),雅阁(9,208辆)、皓影(8,191辆)等昔日爆款风光不再。
二、断崖式下跌的背后:燃油车失守,新能源溃败
1. 燃油车阵地全面收缩
本田曾以“低油耗、高保值”的燃油车优势叱咤中国市场,但如今这一护城河已被瓦解。以CR-V为例,其销量虽勉强破万,但同比2024年4月的2.3万辆已腰斩。更值得警惕的是,本田主力车型正陷入“降价也难救市”的困局:雅阁、冠道等车型近期降价幅度超3万元,但消费者仍转向比亚迪、吉利等自主品牌。
2. 新能源战略“起了大早,赶了晚集”
本田早在2021年就提出“2030年停售燃油车”的目标,但其新能源转型却步履蹒跚:
• 产品力不足:续航里程、充电速度、智能驾驶等核心指标均落后于国产竞品;
• 定价策略失误:东风本田S7上市初期售价高达25.99万-30.99万元,远高于同级国产车型,紧急降价6万元后仍无人问津;
• 技术路线混乱:当前在售新能源车型多达10款,但插混(如雅阁e:PHEV)与纯电(如S7、P7)未形成合力,反而分散资源。
3. 产能调整难掩颓势
为应对销量下滑,本田自2024年起关闭两家燃油车工厂(广本第四生产线、东本第二生产线),年产能从149万辆缩减至120万辆。然而,新建的东本、广本新能源工厂投产首月,S7和P7合计销量不足500辆,产能利用率不足5%,成为“闲置的包袱”。
三、市场环境剧变:自主品牌“围剿”,消费者“用脚投票”
1. 新能源渗透率超50%,日系优势荡然无存
2025年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突破50%,比亚迪、理想、蔚来等品牌凭借智能化、高性价比抢占市场。反观本田,新能源车型销量占比不足5%,且核心用户仍以70后、80后为主,难以吸引年轻群体。
2. 日系品牌“守旧”标签难破
年轻消费者对“保守设计”“车机卡顿”“配置简陋”的日系车愈发抵触。例如,本田最新纯电SUV S7被吐槽“内饰像10年前的燃油车”,而同期上市的国产车型已标配城市NOA和800V快充。
3. 价格战中的被动局面
面对比亚迪掀起的“电比油低”攻势,本田虽跟进降价,但燃油车成本压缩空间有限,新能源车又缺乏规模效应,导致“降价伤利润,不降价丢市场”的两难。
四、未来展望:转型阵痛中的“生死时速”
1. 与华为合作能否“救命”?
本田已宣布与华为合作开发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技术,并计划在2025年上海车展亮相的“烨GT”车型上搭载。这一合作被视为“以技术换市场”的关键一步,但华为生态能否与本田的造车体系深度融合,仍需时间验证。
2. 定价策略必须“接地气”
业内人士指出,本田新能源车型需将主力价格带下探至15万-20万元,与国产竞品正面竞争。例如,若S7起售价降至15万元,或能复制大众ID.3的销量反转。
3. 重构品牌认知迫在眉睫
本田需摆脱“技术本田”的燃油车标签,通过年轻化营销(如跨界联名、用户共创)重塑品牌形象。例如,广汽本田P7上市时尝试“一口价”模式,但缺乏配套服务创新,收效甚微。
结语:日系车的“至暗时刻”,也是变革的起点
本田的困境并非个例,丰田、日产等日系品牌同样在华销量下滑。这一轮危机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中,没有永恒的巨头,只有永恒的变革。本田若想重拾辉煌,必须放弃“挤牙膏式”的保守策略,以破釜沉舟的决心拥抱中国市场的新规则。毕竟,留给它的时间,可能已经不多了。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