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个汽车老炮在圈里混了十多年,这事儿第一眼听着像笑话。长城汽车真的挑南极去研究新能源?这操作让我差点没把手里的咖啡喷出来。跑高环、玩沙漠、拉力赛啥的都干过了,不算啥,新能源要靠冰天雪地的考验?听起来牛逼,实际呢?我觉得先说说这件事的几个细节。
我前两天刚和认识的长城供应链经理聊过,他们提到的极寒工况研究,其实跟我们传统印象里的南极测试,是有区别的。一般车厂测极寒,最多是东北那种零下30度左右的环境,南极的温度,直接零下60、70度,甚至更低,真是人来也不容易,车也不容易孤单成天冻着。长城这回要招能常驻南极的工程师,估计是想鼓捣新能源电池的低温性能问题,毕竟电池在极寒环境里,容量和放电效率会极大缩水。这是块硬骨头。
我想起以前在某合资品牌研发项目组呆着的时候,有次测试冬季启动,零下20度就嫌麻烦了,车主抱怨车子像老爷车一样冷启动难。现在长城的目标是零下60度?那不就相当于硬生生给电池贴了个液氮冷冻标签。不信你算算,电池组得多厚的保温层和加热装置,才不至于开不起来。要做到这点,供应链压力大了去了,关键材料必须得升级,成本上来就别说拉低售价了。反正我粗略估算了一下,这片电池组核心材料的成本可能会比普通电池贵30%-40%(样本不多,估摸着来说)。
说个细节,昨天我翻了下相册,里面有张去年南极极地测试的照片,另外一家车企的小分队在那边冻得不行。技术工程师抱怨着:就不能在国内东北搞了么,南极那么远,真是累死人。长城既然要常驻,送饭、住宿、医疗保障都得跟上,不然研发周期别想拉长,也别想没人辞职。这种环境下的员工流动率估计比普通试车还厉害,我就好奇他们招来的工资得多高。
说实话,我觉得长城这铺排又有点战略上的跳跃。之前他们做沙漠拉力、跑高环,都是直接考验整车耐久和极端性能,消费者还能感受到那点硬汉味道。现在搞新能源电池极寒测试,目标是谁呢?是给北欧那些极寒市场做准备?还是一口气想冲高端纯电市场?我还真没跟自己好好算过这账。先不说工艺实现难度,用户心理接受度也很关键,毕竟普通用户的使用场景,真的有多少经常碰上零下40度的环境?
对比一下特斯拉,造极寒适应性强,但根本没去南极测试过,靠的是数据模拟和北美北部地区实地经历。相比之下,长城这招多少显得冲劲有余,技巧不足。到底是不是在做气势型研发?至少我觉得在新能源领域里,明面上吹牛容易,实际落地难。
哦,对了,有次和修理工闲聊,他说:咱们这边修车的,纯电怕冷不是秘密了,电池冷得跟冰箱一样,冬天跑个100公里都成奢望,暖风得开1半小时才能缓解。这家的电池保温技术和加热系统,卖相决定着冬季用户的生存质量。长城真想解决这个问题,那得从材料端和整车系统同步发力,供应链配合得像个天衣无缝的乐队指挥。
这让我想起一件事,之前说长城在新能源电池上押注挺大,我觉得有点言过毕竟车企更关注整车销量和利润率。但现在想想,他们愿意投入南极极端试验,估计是真的瞄准了新能源电池这块硬菜。这样一来,还得加大研发投入,拉长上市周期,成本端压力倍增。
这段先按下不表,反正我总觉得车企搞什么极寒新能源电池研发,还是带点象征意义多。那场景我脑海里浮现着南极冰川上,一群工程师穿着厚厚羽绒服,寒风中抱着仪器测试电池包的样子,真是那么回事。
对了,我有个小疑问,你觉得新能源车真需要这么极端测试?还是说更适合做数据模拟就行?这种极端工况实测的成本跟投入产出比怎么看?如果是你,你会把研发预算花在南极还是国内重点寒区?想听听你们的看法。
何况,长城现在的新能源车价位,大多还是卡在15万到25万区间,跟同级别的比,比如比亚迪、蔚来,这些品牌的电池管理策略和极寒启动技术差别多大?别告诉我都是洋品牌技术高不可攀,样本说话才靠谱。我感受的是,有时候国产品牌的亮点不在技术参数,而是实操体验,比如加热速率和续航损失控制上,这部分数据并不好对外公开,得靠用户反馈积累。所以说,极寒实验室测出来的数字和用户冬天开车冲雪地,这两码事儿。
我还记得朋友开蔚来冬天续航缩水的吐槽:我这一天琢磨着去哪儿买个电暖宝给电池加热。显然,这都是用户端很实际的痛感。长城如果想用南极的极寒做点什么,得先解决这类小问题,别光顾着造概念车宣传噱头。
最后插一句,长城这次招聘要求常驻南极的工程师,难道是准备拍个纪录片?还是像我朋友说的:这是在演《疯狂的长城》?一听就挺疯狂的,你觉得这下子真能搞出啥大事,还是只是踩个热点,吸引眼球?
说不定,长城还没真正拿出硬核技术前,会先有个穿着南极羽绒服和电池包合影的宣传照放出来。你觉得呢?这种跨越极端地理环境的新能源车研发,值得我们期待,还是只是作秀?我倒是挺想知道,南极零下70度的电池加热系统,到底能续航多少公里。毕竟,这可不是单纯开车试水的事情。
本作品为作者原创创作,内容由人工完成,部分内容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了人工智能(AI)工具辅助生成。AI在资料整理、语言润色、表达优化或灵感拓展方面提供支持,核心观点与主要内容均由作者独立完成。
本文旨在信息与观点的交流分享,不含任何不良导向或违规内容。若需引用或转载,请注明出处与作者。
全部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