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问界M7内饰曝光!三屏设计引热议,激光雷达消失引猜测

最近汽车圈里可真热闹,特别是关注新能源车的朋友们,估计都被华为问界新M7的消息刷了屏。

这车还没正式开发布会呢,几张不知道从哪儿流出来的照片,就像往平静的湖里扔了块大石头,激起了一圈又一圈的讨论。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新问界M7内饰曝光!三屏设计引热议,激光雷达消失引猜测-有驾

简单说,就是照片里的新M7,车里头搞得特别有科技感,一下子上了三块屏幕,看着就跟科幻电影里的驾驶舱似的;可一抬头看车顶,嘿,原来大家以为肯定会有的那个高科技玩意儿——激光雷达,居然不见了。

这就让很多人犯了嘀咕,华为的余承东前不久还信心满满地说新车是“全方位进化”,怎么这最关键的智能驾驶硬件,看着倒像是“退化”了呢?

这到底是华为留了一手,还是有什么咱们不知道的门道?

今天咱们就当一回福尔摩斯,用大白话好好聊聊这事儿,看看这屏幕和雷达的一增一减背后,到底藏着车企怎样的盘算,也看看我们普通消费者在眼花缭乱的配置面前,到底该怎么选。

咱们先说说这个闹得沸沸扬扬的激光雷达“失踪案”。

可能有些朋友对这东西还不太熟,它到底是个啥?

您就把它想象成是汽车的“火眼金睛”,而且是带三维扫描功能的那种。

它会不停地往外发射咱们肉眼看不见的激光,光束碰到东西再弹回来,车子的大脑就能瞬间算出来那个东西有多远、是什么形状、在往哪个方向动,精度非常高,能达到厘米级别。

这在什么情况下特别有用呢?

比如天黑得伸手不见五指,路边停了一辆没开灯的坏车,或者突然从路边窜出来一只小猫小狗,摄像头可能会因为光线不好看漏了,但激光雷达基本都能稳稳地发现。

所以,你看现在市面上那些主打智能驾驶的新势力,像理想L9,直接把激光雷达像个瞭望塔一样安在车顶最显眼的位置;小鹏G9也把它很巧妙地装在了车头。

它们这么做,不光是为了好看,更像是在大声宣告:“看,我这车智商高,有真材实料!”可这次新问界M7的照片里,车顶光溜溜的,这就不能不让人多想了。

最有可能的一种解释,就是华为在玩一种很普遍的商业策略,叫“差异化配置”。

说白了,就是为了让更多人能买得起,车子会分好几个版本。

你想体验最顶尖、最全面的智能驾驶,那好,多花点钱,买顶配版,激光雷达给你配得齐齐整整;如果您的预算有限,或者平时开车主要就在市区里转转,高架上跑跑,用不太上那么高级的自动驾驶,那就可以选一个价格更亲民的版本,这个版本可能就取消了激光雷达,主要靠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来看路。

这其实是车企在成本和市场之间做的一种平衡。

毕竟,一颗高性能的激光雷达,成本可不低,动辄就要上万块,这笔钱最终还是要消费者来买单。

新问界M7内饰曝光!三屏设计引热议,激光雷达消失引猜测-有驾

但是,这步棋走得也挺冒险的。

咱们都知道特斯拉,马斯克一直坚持不用激光雷达,就靠摄像头,结果呢?

这些年因为摄像头把前面的白色大货车识别成蓝天白云而导致的事故,新闻里也报了不少。

有专业机构分析过,在城市里那种路况复杂、光线又不好的晚上,没有激光雷ada的车,识别前面静止障碍物的能力,可能会比有雷达的车下降三成还多。

这三成的差距,在高速行驶时,可能就是零点几秒的反应时间,后果可大可小。

所以,如果新M7真的在某些车型上拿掉了这个关键硬件,那它在宣传智能驾驶的时候,就得说得更清楚一些,让消费者明明白白地知道,自己买到的“智能”到底是个什么水平。

说完了车顶上的悬念,咱们再把视线移到车里头。

这次新M7的内饰,最吸引眼球的就是那三块屏幕:驾驶员面前的仪表盘、中间那个超大的中控屏,再加上一个直接把信息投射到挡风玻璃上的AR-HUD抬头显示。

这套组合拳打出来,科技感确实是瞬间爆棚,坐进去感觉自己不像是在开车,倒像是在开宇宙飞船。

但是,炫酷归炫酷,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摆在面前了:开车的时候,眼睛真的够用吗?

大脑真的处理得过来这么多信息吗?

这可不是开玩笑,北京有个交通研究机构做过统计,说司机开车的时候,如果眼睛盯着中控屏超过两秒钟,出事故的风险就会一下子增加五倍。

现在好了,新M7直接给你三块屏幕,导航信息、音乐歌词、车辆状态、朋友发来的微信,四面八方地往你眼睛里灌,这就很考验人了。

有人可能会说,不是有那个AR-HUD抬头显示吗?

它就是为了让你不用低头看屏幕。

这个想法是好的,但实际用起来可能没那么完美。

之前宝马X5也用过类似的技术,就有不少车主反映,大晴天太阳一晒,投射在玻璃上的字就有点看不清了;要是赶上瓢泼大雨,雨刮器来回一刮,玻璃上的水痕能让导航箭头扭曲得跟跳舞似的,反而更分心。

新问界M7内饰曝光!三屏设计引热议,激光雷达消失引猜测-有驾

更深层次的问题是,人的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

当三个屏幕同时给你推送信息的时候,你的大脑就得“多线程工作”,有研究说这会让大脑的负担增加三成以上,结果就是你的反应可能不但没变快,反而变慢了。

相比之下,有些车比如理想L7,就用一块大屏加一个方向盘上的小交互屏,把信息做了简化和分类,可能在实际驾驶中,反而是更安全、更高效的设计。

那么,面对硬件上的这些争议,华为真正的底气在哪儿呢?

很可能是在软件层面。

华为的鸿蒙系统,最大的优势就是能把它自己家的手机、手表、平板这些设备和车子完美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生态。

这是其他车企很难做到的。

你可以想象一个场景:你在家里用手机查好了去一个陌生地方的路线,等你一上车,导航就自动出现在了车机大屏上,根本不用你再操作一遍。

这种无缝衔接的体验,确实能大大提升用车的便利性。

不过,再好的软件,也需要稳定可靠的硬件和底层系统来支持。

就像之前已经上市的问界M5,就有车主反映过,车子系统升级之后,出现过一些小毛病,比如充电管理程序卡顿。

这说明,造车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即便是华为这样的技术巨头,也需要时间去不断地完善和打磨。

说到底,现在的新能源车市场,有点像十几年前的智能手机市场,大家都在拼硬件。

你出个可以旋转的屏幕,我就上一个电影院级别的音响。

但对于我们普通老百姓来说,一辆车最核心的价值,可能并不是它有多少块屏幕,音响有多震撼。

而是那些我们平时看不见摸不着,但在关键时刻能救命的东西:比如雷达在雨雾天气里能不能看得远、看得准?

车辆的电脑反应够不够快?

刹车系统在紧急情况下靠不靠得住?

当大家都开始用屏幕数量和雷达个数来评价一辆车好坏的时候,我们可能需要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真正需要的,到底是一个装在轮子上的“移动影音室”,还是一个能踏踏实实、安安全全把我们送到目的地的“出行伙伴”?

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个准备买车的人深思。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