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靠销量硬撑,宋汉明能带神龙翻身吗?

33857辆,1-8月销量同比下滑29.4%[中汽协数据],神龙汽车已无退路。当湖北武汉的烈日炙烤着新落成的三品牌旗舰体验中心,宋汉明站在聚光灯下,面对的不是庆功宴,而是一场生死局。这座被称作“新标杆”的体验中心,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销量支撑——东风标致8月仅售836辆,东风雪铁龙1968辆,连5月才推出的全新品牌示界首款车型示界06,月销也不足百辆。即便算上出口,8月总销量3437辆,仍远低于去年同期的5005辆[乘联会数据]。曾经年销71万辆的合资巨头,如今三个品牌加起来还打不过过去两个品牌的单月表现。法系车在中国市场的溃退,早已不是新闻,但在Stellantis集团依旧强势、对中国市场战略摇摆的背景下,神龙汽车的每一步都如履薄冰。

不靠销量硬撑,宋汉明能带神龙翻身吗?-有驾

宋汉明接任神龙汽车总经理之时,并非临危受命那么简单,而是接手了一个早已被重构的棋盘。2023年10月,东风集团与Stellantis达成“神龙造,全球销”战略协议,标志着神龙从“为中国造”转向“为全球造”的根本性转变。与此同时,神龙汽车将工业不动产出售给东风集团,并以租赁形式继续使用生产资源,实现轻资产运营。这一系列操作,表面上是资产腾挪,实则是战略收缩与重心转移。陈彬时代留下的出口增长基础,为宋汉明铺好了第一块跳板。2024年上半年,神龙汽车出口销量同比增长32%[中汽协数据],成为唯一亮眼的指标。但这份成绩单背后的逻辑,并非靠品牌力或产品力拉动,而是依托Stellantis全球渠道的代工订单消化产能。换言之,神龙工厂正在成为Stellantis的“海外代工基地”,而不再是中国市场的冲量主力。

这种模式的转变,直接体现在宋汉明的管理风格上。作为被董事长张祖同评价为“既懂党建,又懂经营”的复合型高管,宋汉明的上位并非偶然。他在东风体系内历经多个岗位锤炼,深谙国企运作逻辑,同时具备市场敏感度。在当前神龙汽车股东双方——东风与Stellantis战略诉求不一致的背景下,他的角色更像是“平衡者”而非“冲锋者”。Stellantis对中国的投入持续收缩,2023年已减持东风集团股份至9.89%,并明确表示不再追加投资。而东风集团则希望保留制造能力与技术储备,同时通过出口维持工厂运转。宋汉明的任务,就是在这夹缝中寻找可持续的生存路径。

不靠销量硬撑,宋汉明能带神龙翻身吗?-有驾

因此,神龙汽车不再将销量作为核心KPI,已成为内部共识。传统合资车企依赖大规模产销摊薄成本的模式,在神龙已难以为继。33857辆的年化销量,远未达到盈亏平衡点,若继续砸钱营销、压库经销商,只会加速崩盘。宋汉明选择的路径是“降本增效+出口代工+品牌缓存”。三品牌体验中心的开业,并非为了提振终端销量,而是向内部和外部传递一个信号:神龙的品牌形象仍在,服务标准未降,即便门店数量锐减,也要维持高端触点。这种“体面收缩”,是避免品牌价值彻底崩塌的关键一步。

不靠销量硬撑,宋汉明能带神龙翻身吗?-有驾

在产品层面,示界的推出,与其说是新能源转型的豪赌,不如说是一次战略试探。示界06定价18.68万元起,定位中型轿跑SUV,搭载纯电和增程双动力,CLTC纯电续航最高达200公里。参数上看具备一定竞争力,但不足百辆的月销,暴露出市场认知度的严重缺失。示界品牌缺乏独立渠道,仍依托原有标致雪铁龙经销商网络,而这些网点本身已大幅萎缩。更关键的是,消费者对标致雪铁龙的技术信任尚未完全恢复,突然推出一个全新高端新能源品牌,无异于在沙地上建楼。示界更像是为未来可能的反攻保留火种,而非当下救市的利器。

不靠销量硬撑,宋汉明能带神龙翻身吗?-有驾

真正支撑神龙活下去的,是“神龙造,全球销”战略下的出口业务。目前,神龙工厂已承接Stellantis旗下欧宝、DS等品牌的出口订单,车型包括欧宝Grandland、DS 7 Crossback等,主要销往欧洲、中东和南美市场[公司财报数据]。由于欧洲本土制造成本高、产能紧张,Stellantis将部分生产转移至中国,利用神龙的成熟产线和低成本优势。这一模式让神龙工厂的设备利用率维持在40%以上,避免了彻底停产的风险。同时,出口车型的利润率高于国内销售,即便总量不大,也能为公司贡献正向现金流。

宋汉明的“力挽狂澜”,并非靠爆款车型或营销奇迹,而是通过精细化运营和战略取舍实现的稳中有进。他砍掉了大量低效营销费用,优化组织架构,将资源集中于出口业务和代工效率提升。在内部管理上,推行“敏捷制造”模式,实现多品牌、小批量、快切换的柔性生产,适应出口订单的多样化需求。这种转型,虽无法体现在销量排行榜上,却是神龙在当下最务实的生存之道。

不靠销量硬撑,宋汉明能带神龙翻身吗?-有驾

未来,神龙汽车的命运仍将取决于股东双方的博弈。若Stellantis进一步加大中国出口订单,神龙有望成为其全球制造网络中的重要一环;若东风集团有意引入新的技术合作方,神龙的制造平台也可能成为孵化新品牌的载体。但无论如何,盲目追求销量的时代已经终结。宋汉明的目标不是让神龙重回百万销量,而是让它在合资车企集体衰落的浪潮中,以最小的代价活下去,保留火种,静待变局。神龙或许不会再“醒”,但它可以选择不“死”。

不靠销量硬撑,宋汉明能带神龙翻身吗?-有驾
0

全部评论 (0)

暂无评论